获表彰的优秀教师上台领奖。佛山市庆祝教师节暨佛山市教育系统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和先进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9月7日举行。/佛山日报记者 甘建华摄 9月7日下午,孔顺开老师正在启聪学校为学生上课。 佛山日报记者甘建华摄 乡村教师邓惠嫦。佛山日报记者张秀蓝摄 佛山日报记者 王轲 广佛都市网讯 今天是第28个教师节,全市数千名老师将一同度过这个没有假期的节日。 老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一个神圣的词汇。可曾几何时,“红包老师”、“走穴教授”、“禽兽老师”、“色魔校长”等词汇开始成为教师群体的标签,整个教师群体因少数人的亵渎而从曾经的神坛上被拽了下来,人们痛呼师德不存。在这价值观亟需重塑的时代,一味地鞭挞指责、矫枉过正只会徒增社会的道德成本;而竖起对老师的尊重理解,虚襟恭让,尊师重道或许是献给老师们最好的礼物,也是对我们自身未来的美好期许。 “今天是教师节,您希望收到的礼物是什么?”“希望三年之后学生们都能考上大学,希望得到社会的尊重。”面对提问,周末正忙着备课的高明纪念中学高一老师李呈祥说。 教师故事 孔顺开来自于特殊教育的启聪学校,邓惠嫦来自于条件较为艰苦的农村学校,小邹老师来自农民工子弟集中的颖林学校。与普通学校的老师相比,他们有些特别,因为施教对象与众不同。他们的工作或许会比其他普通学校老师更多一点,也需要对学生投注更多的爱。 老师的感动:“看我穿得破,就给我送衣服” 29年的教师生涯,可谓“桃李满天下”,李呈祥时常会收到礼物,特别是在教师节。“有学生看我总是穿同一件衣服、穿得也破,居然在教师节那天给我送衣服。”李呈祥说,每一次过教师节都收获不少感动。还有学生为了表达对他的敬意,每天在他的办公桌上插上一枝花。而那些步入大学的学生,总不会忘了在教师节给他打来电话,送上祝福。 “其实我们不需要什么礼物,一句心里话、一张贺卡都让我们感动不已。”顺德机关幼儿园老师马捷说,前天她还教女儿怎么做贺卡,好让女儿送给老师。 置醴尊师,风雨不忘其致敬。在上周五全市优秀教育工作者表彰大会上,代表全市教师发言的南海中学教师张芳华依然难忘有一次教师节,学生们在自制的卡片上除了写上祝福语,还附加上学生们如何学数学、怎么学好数学的想法。“这是一辈子的礼物,很有意义,这些卡片我还珍藏着。” 一句问候,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件衣服,一声许诺……成为师生之间最佳的润滑剂,增强了情感联系,履行着道德义务。 著名教育专家朱永新曾表示,教师节的祝福与问候是学生和家长对传道授业者的礼赞,是对躬耕杏坛者的感恩。“在教师节,作为老师更应该想想有没有辜负与学生们的师生缘,有没有忽略那些对我们老师充满期待的眼神。” 老师的压力:“做一名好老师,压力真的很大” 其实,学生们温馨的举动背后是老师队伍艰辛的付出。“老师简单的一句话、一个眼神都能影响到学生的一生,关系到他们的前途,压力怎么会不大?!”谈及教学生涯,李呈祥说自己是累并快乐着,“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把所教科目教好,还要密切关注每个学生的情况,从早到晚都要考虑。”他的爱人曾多次抱怨他把心思都放在了学生身上。 因为忙于教学工作,张芳华的女儿一直对他不怎么亲热。“有时候女儿生气闹着说‘不要爸爸了’,我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在南海中学教师李伟看来,现在的学生想法多,个性多元、张扬,对他们的教育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心思,要进行个别教育。他曾为了帮助一位控制能力差但又想学好的学生,多次找这位同学谈话,上网查找大量方法。而在幼儿园,马捷说,有时工作量庞大,但在待遇方面与其他老师相比偏低,付出与回报不对等,生活压力较大。 繁重的教学任务也在影响着老师们的健康。根据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七成教师处于亚健康状态,颈椎病、慢性咽喉炎、静脉曲张成了老师们的“专有疾病”。 “当好一个老师不容易,既是体力活,又是脑力活。”市长刘悦伦表示,老师压力大不言而喻,我们更应该感恩老师,尊重老师。 老师的心声:“我们更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 近年来,学生以及学生家长殴打老师的事件屡见报端,学生网络毁谤老师的事情时有发生,除了部分老师自身原因外,这些弥散的戾气也在稀释着社会对老师的敬意与尊重。 “尊重”退场后,是“礼品”的登台。每逢佳节,财大气粗的家长鼓励孩子给老师送大礼“求照顾”,原本温情脉脉的“礼物”成为家长和学生对老师的“放债”,成为获取利益的媒介。老师在他们眼里,只是一个普通的交易者,“尊重”是一场作秀。 “我们老师当然是为了学生好,可家长们并不领情,并怀疑我们赚外快。”禅城一位老师说曾要求学生多看课外书,没想到引来家长骂声一片,有学生家长甚至直接跑到学校告诫她不要“鼓吹”孩子看课外书。 “作为老师,我们更需要社会的认可和尊重,这才是我们最好的教师节礼物。”李伟认为,老师和学生、家长三者之间互相的理解尊重才能营造好的教学环境。 “教师的受尊重程度取决于自身人格,取决于对待学生的态度。”市长刘悦伦希望老师保持风骨,坚守底线。此外,政府应为教师创造更好的环境,营造尊师重道的氛围,使教师以职业为荣耀,保证教师有尊严地生活。 特教教师孔顺开 她,既是老师又是“妈妈” “羽——毛——球”、“足——球”……讲台上,她声情并茂外加肢体语言,耐心地引导学生发出这些普通词语的语音。一些学生由于听力受损较为严重,无法及时反应过来。这时她走到她旁边,用手语对词语进行逐字地分解。学生能基本读出词语后,她便微笑地竖起拇指,“真棒!”。 从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教师,到一名听障儿童教师,不到30岁的孔顺开已经在特殊教育领域执教了5个年头了。在这5年时间了,她是老师,却更像“妈妈”。 从实验学校跳槽当特教 在进入启聪学校教书之前,孔顺开已在市实验小学做了3年的语文老师。但一个学生的出现,从此改变了她的工作生涯。 孔顺开的班上曾有一个男孩子,患有“高功能自闭症”(自闭症的一种,患者在某方面具备极高的智商),无法与同学进行正常的交流。为了与这个孩子沟通,孔顺开尝试过各种方法。由于当时缺乏专业的知识,沟通一直不奏效。“我感到自己教育得很失败。”那时起,孔顺开便萌生了从事特殊教育的念头。 2008年,一个机缘巧合的机会,市启聪学校招聘语文教师,孔顺开就辞去在实验小学的工作,加入启聪学校,成为一名听障班的语文老师。 由于非特教专业出身,孔顺开起初的手语基础并不好。为了学好手语,孔顺开至今都保持着下班回家后自学手语的习惯,并把周末的时间全部搭在了学习上。逛街聚会的时间也慢慢地被自己压缩为零。“我好像好久没有买过衣服了,大概一年了吧。”孔顺开有些不好意思,朋友也嫌她“消失了”。 对于她放弃原来安稳的工作,而选择一份比其他教师更辛苦的工作,很多朋友都表示不理解。“到现在还有朋友问我,‘你怎么还不辞职啊?’”每当被这样问,她也总是笑笑回答,“我怎么会辞职呢?” “心里感到特别的幸福” 开始上课前,一个小男孩突然举手,依依呀呀地非常着急地说了一堆常人听不懂的话。原来,他向孔顺开报告,班上另一个女孩子哭鼻子了。 孔顺开告诉记者,有些孩子由于听力受损严重,他们有时的发音也让专业的特教老师难以听懂。要了解他们的心思,就需要老师平时多了解孩子,保持师生间的默契。 除了老师,生活中孔顺开还扮演保姆的角色。由于听障班同学全是寄宿生,每天早上六点,孔顺开就要起床,早早来到学校,开始一天的工作。傍晚放学后,她还要安排学生的晚读和自修,一天工作结束后回到家已是晚上九点多。 在启聪学校教书以来,孔顺开说有时已分不清自己是老师还是母亲。“有一次上课,一个小女孩突然叫出一声‘妈妈’,我当时怔住了,但心里感到特别的幸福。”据孔顺开介绍,一些听障儿童来自离异家庭,还有一些出生后被遗弃,内心比较脆弱,渴望被呵护。与学生们生活久了,一些孩子不知不觉中把这位亲切的老师当成了自己的母亲。 “我还没有孩子,但是被当做‘妈妈’意味着责任。“说起被学生的认可,孔顺开忍不住双眼湿润,她说,她最大的心愿是能让这些不幸的听障儿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用自己的微薄之力,帮助他们的家庭。(佛山日报见习记者吴莉) 乡村教师邓惠嫦 她,用“三心”去教育学生 “十几年的教学心得就是要怀着三颗心去做教育工作。”2012年佛山市优秀班主任邓惠嫦在三水芦苞任教13年,她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就是“用爱心、细心、宽容心去教育学生”。 邓惠嫦是芦苞镇龙坡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在初三年级两个班当科任教师,并担任其中一个班的班主任。回想13年教学生涯,邓惠嫦印象最深刻的还是当老师第一年遇到的那些学生。 邓惠嫦回忆,当年有一个学生因为父亲嗜赌如命,家庭环境也不好,个性非常孤僻及叛逆。“开始时,他总是跟老师对着干。”当时初出茅庐的邓惠嫦实在拿这个学生没有办法,“批评教育这种硬碰硬的方法不能解决问题”。最后,她为这名学生制定了“个性化管理方案”,并从多方面关心和提点该学生。 “看着那个学生一点一点地融入班级,心里真的很高兴。”邓惠嫦坦言,在乡镇任教十几年,几乎每一年都会遇到像这样因为家庭因素而偏离正常成长轨道的学生。随着社会的发展,学校的留守学生和来自破碎家庭的学生越来越多,因为缺少家庭的关爱和管教,这些学生很容易被社会上的不良习气熏染。邓老师认为,无论是对优生,还是对差生,都要有意无意地时刻调整自己心中感情的天平,用“爱心、细心、宽容心”三心去教育学生,对问题学生则需要用更多的耐心。也正是因为邓惠嫦对学生满满的爱,那些曾经偏离成长轨道的学生渐渐回归正道。 “对教师这一行的热爱其实是源自对学生的爱。”作为班主任,邓惠嫦必须事无巨细地关注班里的学生,忙的时候从早上7时到晚上9时都不能停歇。作为一个乡村教师,邓老师对沉重的教学负担并没有过多的描述,只是说“活总得有人干,最重要的是做得开心”,而她非常喜欢龙坡中学的工作氛围,愿意在那里扎根。(佛山日报记者张秀蓝) 民办教师小邹 她,是学生的领路人知心人 谈及自己最希望培养学生成为怎样的人,颖林学校数学老师小邹毫不犹豫地说道:“首先是思想品德好。”她认为,学生只要付出了努力,就算成绩差也不是大问题,但最重要的是“做人”。 颖林学校是一所民办学校,很多学生都是从外省来到佛山,与本地学生相比学习底子薄。许多小孩跟随打工父母到佛山来读书,家长也鲜有时间和精力管教,因此除了要保障学生的学习以外,小邹极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和品行。每天从早上七点多开始到下午五点,她连午休时间都跟学生们在一起,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和情况,她都了如指掌。 与在本地普通学校做老师不一样,“教育他们需要更大的耐心。”小邹说。 在读的学生几乎都是来自全国各地的外来工子弟。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佛山都不是他们的家乡,但齐聚在一个教室里,小邹在班会上经常教育他们的是团结,“让他们懂得一个班集体就是一个大家庭,同学之间都是兄弟姐妹,要相互帮助。” 去年,班上转来一个广西学生。这个学生从小跟外公外婆住一起,到初一上学期为止才跟随父母来到佛山生活。刚到班里,这个学生内向、不合群,与父母有隔阂。为此,小邹在一个学期内给家长电话家访不下十次,到场家访也有三次;她还在班上注意观察与其玩得比较多的学生,并叮嘱这些学生多跟新同学联系、玩耍,她自己也多次找这名学生谈心。从家长、同学等多方面努力,这位新同学最后终于真正融入集体,话也多了起来。 帮助学生重新建立社会关系,也带给小邹莫大满足感,她笑着对记者说,“现在学生只要有困难、有心里话,都会跟我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