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月2日,胡鑫宇事件终于尘埃落定,最终发布的调查情况令人唏嘘,也引发了更多人对青少年群体心理健康的广泛关注和讨论。 青少年自杀的新闻近年来频频登上网络热搜,每个生命陨落的背后,是一个家庭的破碎,也带出一段令人痛心的故事。 近些年,青少年自杀及自杀死亡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青少年的第二大死因,仅次于交通事故。国内调查显示,中学生自杀意念检出率在14%左右,女生自杀意念检出率高于男生。 不能等到悲剧发生再去遗憾、反思,防止青少年自杀,为他们营造良好的心理发展环境是社会、学校和和家庭的责任。 回顾“胡鑫宇案”,他曾多次有过不想上学、学校压力大、想回家等表达。而在青少年心理干预中,也常常遇到儿童出现“不愿意上学”的问题,很多家长认为就是孩子偷懒、软弱、不爱学习,从而反复强迫孩子上学,直到出现明显的躯体症状,例如头痛、头晕、呕吐、呼吸困难等,才前往医院就诊。经过详细咨询才发现,原来孩子存在严重的情绪问题! 在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分级中,如果情绪影响到社会功能,多被归为“严重心理问题”。其实拒绝上学,就是孩子无法行使社会功能,所以,当你的孩子告诉你,他不想上学时,内心可能已经经历了很多的煎熬,千万别觉得他是偷懒或者矫情,他这是在向你们求助! “拒绝上学”竟然是一种病? 儿童精神科中有一个诊断叫——拒绝上学症,可定义为:儿童青少年由于情绪障碍,特别是焦虑、恐惧和抑郁导致上学发生困难,并出现回避上学的一种心理疾病。广州市的一项调查显示,中小学生拒绝上学的行为检出率高达22.5%,并不罕见。 不同个体程度有所不同,可能表现为:一段时间完全不上学;上学,但是在中途离开学校或缺席某些特定课程;经常迟到;上学,但是伴随激烈的早晨不当行为,如发脾气或拒绝离家;在校表现出不寻常的痛苦,以此向父母或他人请求以后不上学等。 孩子为什么“拒绝上学”? 我们常会谈到低龄小朋友害怕上幼儿园或者小学这种“学校恐怖症”,那么青少年也有因为害怕学校,不上学的吗? 中山大学静进教授认为,拒绝上学症和学校恐怖症在发病年龄和本质上有很大区别,后者多发生于幼儿和小学阶段儿童,主要由于适应困难和恐惧情绪所导致;前者则多发生于青春期(小学高年级至高中甚至大学)以后的学生。拒绝上学行为包含了厌学、独立意识、违拗和对立情绪等因素,与学校恐怖症可以是连续体抑或独立发生,即学校恐怖症持续至青春期也可转化为拒绝上学症。 心理咨询和治疗中发现,儿童青少年拒绝上学的原因有多方面,特别是在青春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形成的过程中,病因更加隐蔽和复杂,如果孩子不想上学,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考虑: (1)和父母的分离焦虑,不愿离开家; (2)在校和老师、同学关系紧张,人际关系建立失败; (3)学业压力大,成绩差,不被接纳; (4)校园欺凌经历; (5)家庭关系问题,孩子用不上学来吸引父母的关注,减轻家庭矛盾冲突; (6)反抗父母之前的高要求和控制,无法处理独立和依赖的矛盾(特别是好学生突然不上学) (7)青少年个性敏感,在自我意识建立时,自卑、挫败感明显。 这些原因可能单一或共同存在,一旦儿童因上学导致焦虑情绪明显,可能会伴随各种躯体症状,而出现的躯体不适又增加了儿童对上学的恐惧,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孩子“拒绝上学”,家长怎么办? 可能很多家长都听到过孩子抱怨不想上学,从现在起,请重视孩子抱怨的问题。你的关注,就是改变的开始。 一、不讲大道理,不强迫孩子上学 很多重视孩子学习的父母,当听到孩子诉说时,第一反应往往觉得不上学是件“大逆不道”的事情,然后拼命想让孩子知道“上学是对你好,不去学校以后一事无成”,结果却把孩子越推越远。 学习是人类的天性,大部分孩子在最初都是愿意学习的,我们只有坐下来,看看孩子到底遇到了什么困难,才能真正帮到他们。 二、理解孩子的感受,和孩子一起面对真实存在的恐惧 与孩子加强沟通,多听听他们是怎么想的,站在孩子的角度理解他们的感受,理解孩子的躯体反应确实令他们难受,理解上学的问题确实令他们苦恼,说几句“这让你很焦虑”“这种感觉真的很可怕”“这件事确实太难了”,再问问“那我能帮到你什么”,耐心等待孩子回答,可能比逼迫孩子上学有用的多。 三、寻找问题根源,尽快寻求专业帮助 当孩子反复抗拒上学,仅靠家长的努力已无法解决问题时,请及时向外求助,寻找专业的医疗机构心理专科评估、专业的心理治疗师帮助,以及和学校老师积极沟通,了解更详细的信息才能真正帮到孩子。拒绝上学的干预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家长一定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