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走过省佛通衢文化带,带你探寻依水而生的南海

2023-5-26 18:34|原作者: 南海发布

  省佛通衢未建之前,水路是广佛两地往来最便捷的通道。迁客骚人,南来北往;商贾逆旅,东驰西骛。古代中原南下的移民,也大多从珠玑巷顺北江而下,遇到适合定居的湾泊,便上岸开垦,或耕田,或养鸭,村落依水而建,村民与水共生。
  
盐步老龙“采青”。
  
  按照相关规划,省佛通衢文化带东西贯穿南海区,包括桂城街道、大沥镇、狮山镇南部、丹灶镇南部和西樵镇、九江镇的部分区域,文化带内的水道主要有佛山水道、平洲水道和许多支涌。水道沿线的村落,有的历史已近千年,是岭南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南海先民逐水而居、渔耕而食、舟楫而行的发展标本。
  
  
大沥盐步社区华圣村蚝壳墙传统建筑民居。
  
  省佛通衢文化带周边的村落,大多与水关系密切。大沥盐步东与广州接壤,北邻黄岐、里水,南广州的芳村区隔水相望,现盐步社区青龙村、涌表村、沙涌村、龙涌村、廻龙村等自然村自古水经济兴盛,催生水上民俗。龙涌村存有中国最古老的龙舟,老龙礼俗被列为省级非遗;迴龙村东南有花地水道,西北有佛山水道,为依水建村的水乡村落典型代表。
 
迴龙村村貌图。
  
  桂城街道现有38个村名和水有关。有的直接因水得名,如漖边、江头、江左、西河、涌口、孔溪等,村名中带“滘”“涌”“溪”“江”“河”“海”等字;有的则是以岛取名,如五房沙、三洲、东沙等,村名中带“沙”“洲”等字;还有的以水利设施等取名,如茶基、高桥、石岸、闸口等,村名中带“基”“桥”“岸”“闸”等字。
  
  大沥镇有26个村名中含“边”字。相传古代移民定居时,沿河涌边建造房屋,开垦耕地,后来渐渐便以“姓氏+边”的方式命名村落,简单明了。
  
  大沥镇含“边”字的村落名称表
  
  
  
  依水而建的村落别具水乡风情,水上交通便利。千灯湖中央活力区所在区域,原为明清时期的叠滘堡、夏教堡、盐步堡等地,“依水建村、与水共生”的大小村落星罗棋布,经济发展兴旺、文化底蕴深厚。
  
  叠滘,别名双涌、双溪、叠溪、叠水,望文生义便可知此地多水多溪。古时叠滘地形中部高四周低,水网河涌蜿蜒潆漫曲折多弯,小舟可以联通乡内各村。相传北宋末年,温、许二公沿水路迁徙至此定居,养鸭为生,为叠滘开村始祖,村内供奉祖先的“临海庙”之名体现了靠水的地理特点。

20世纪20年代的叠滘地图显示出水网交织的特点。

叠南社区宁聚村宝鸭大塘。

  
  夏教堡现分为夏东、夏西、夏南一、夏南二、夏北等社区,村内有三圣涌、高桥涌、捌间河、五胜河等河涌。最早开村的涌口村始建于南宋绍兴四年(1134),因位于三圣涌最宽阔的河段,是几条分支流的源头而得名。在夏南一社区,依河而建的百年老粮仓被改造成“夏漖粮园”,传统与时尚在此碰撞,为游客提供了潮玩新去处,“粮道探趣”游船等项目彰显出“水上南海”的独特魅力。
   
夏漖粮园。
  
  
“粮道探趣”游船攻略地图。
  
  狮山罗村社区古称罗寨,始建于宋代,位于汾江河的北侧,河涌密布。明清时期,围田种稻,筑塘养鱼,一派岭南水乡气象。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罗寨水乡图》中的美景,感受水上乡村的生活气息。
  
  

        馆藏文献推荐
  
  《叠滘乡志》
  
  叠滘乡志编纂领导组编修,2006年出版,是南海第二轮志书编修中出版的村志之一。全书约30万字,多幅珍贵图片,全面系统记载了叠滘(今桂城街道叠南、叠北社区)开村以来近千年历史,内容丰富,史料翔实,是了解叠滘的必读综合性文献。
  
  
  
  《罗寨水乡图》
  
  叶蓁强绘于2016年,邝婉甜撰《罗寨水乡图史记》,为罗村社区居委会主持的画卷制作项目。全图长40多米,描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革开放前罗村秀美的水乡风貌,小桥流水、车水马龙、耕田劳作,无不栩栩如生,纤毫毕现。
  
  
  
  南海地情文献中心地址
  1.南海风物方志馆一楼(南海区桂城街道佛平二路雷岗公园魁星阁)
  查阅时间:周二至周日9:00—20:30。
  2.南海区天佑四路56号南海区档案馆一楼。
  查阅时间:周一至周五上午8:30—12:00,下午14:00—17:30。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