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洗车店一趟回来可能就找不到车位了,不如先霸个车位停着,请人“上门”洗车。在南海桂城海逸城市花园,有部分业主享受起了占位洗车服务,但引起无车一族的不满和担忧,认为这样的洗车“游击队”会污染小区环境。 互联网时代的生活节奏,应该是更快更省更舒适,动动手指,送“货”上门,无车族的网购是如此,有车人买个上门洗车服务,在道理上也是一样的。就此来看,开发出移动洗车业务的,倒也真是有点互联网思维的范儿。 问题显然不仅仅是线上单方面的事儿,关键是线下,是落地。微观还原一下场景:从道理上讲,正规社区是很少会让快递员直接把包裹送到居民住户楼下甚至家门口的,不仅仅是安全问题,还有就是商业活动在进门之前必须与业委会、物业有个利益分配机制,否则,这事儿在逻辑上就说不通。 同样道理,但更为精微的是,移动洗车业务要进小区门、到公共空间洗车作业,本身是存在对环境、对他人干扰的经营性活动,方便了个别业主,但是否之前得到了业委会及其授权下的物业的同意和认可呢? 在没有获得普遍同意,并经过大家公议和社区治理相关规则检审的情况下,过于急切和粗糙地“登堂入室”,一定会让不少人感到不舒服。而且,要说洗涤剂对人尤其是对小孩一点没伤害,要说洗车的污水对社区环境一点没影响,这其实得靠更权威的检测和监督说话,比如环境监测机构有正式文本说明,否则,只不过是商家在自我标榜。 另外,说是9.9元一次,是真收了这么多,还是每次都收10元?不要小看这一毛钱,街头很多小店,喊着“全部九块九,只要九块九”,进门却收你十块,这是明显的消费欺诈行为,工商部门怕也得管管。 想在移动互联江湖里“脍一勺”是好事,新生事物就得承受初生牛犊的某些历练,这一点倒也不必太纠结和委屈。问题是此类争议背后,隐隐约约地现出社区治理中某些更有效更平和的沟通机制还亟待健全。 来源:佛山日报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