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瞄准现代都市型产业 三水欲打造财富中枢

2014-1-23 14:48|原作者: 南方日报

    上午十点,佛高区三水园核心地带的海尔创新产业园内,货如轮转。一台台崭新的冷柜从这里的生产线上输出,源源不断地供应市场。这里将被打造成为海尔全球最大的冷柜上产基地。不仅如此,它也将是海尔辐射华南的区域性总部和物流节点。这一总投资超百亿项目的落户,曾被解读为三水产业转型发展的标志性事件。

    伴随近年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三水距离县域经济“千亿俱乐部”已渐行渐近。如果将三水经济近年高速成长的内在动因加以解构,除通过招商引资、增资扩产所驱动的规模扩张外,经济增长的方式转变与质量提升同样在此过程中扮演了愈发重要的角色。突出表现包括三水产业结构的“二聚三进”,以及在产业价值链条中由低端到高端的稳步攀升。以海尔创新产业园、福田汽车华南总部、三全食品华南总部等为代表的等带有鲜明“总部经济”烙印的项目接连进驻三水。

    以发展“总部经济”等为抓手,三水的产业结构持续嬗变,从高度依赖资源环境低成本的“汗水经济”,向附加值与科技含量更高的“智慧经济”转变,“制造业进城”方兴未艾。而以三水新城为代表的高端载体,也瞄准现代都市型产业,致力于打造三水的智力和财富中枢。

    这一切的背后,到底隐藏着怎样的衍变逻辑?“总部经济”潮起背景下,三水又能否借势成为又一个“吸金之地”?

    知易行难的“总部经济”

    “华南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区域市场,我们也一直在华南寻找一个适合企业研发、生产和销售一体的总部基地,作为全国布局的重要一环。前期我们考察了不少地方,但从广佛一体化的背景来看,三水在交通区域、政商环境上的优势,很值得我们选择。”在此前的三水西南街道十大产城项目启动仪式上,三全食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陈南向记者如此解释,为何公司会将华南区域总部布局于三水。

    作为一个具有明显“总部经济”特征的项目,三全食品华南总部项目,可视作近年西南水都食品饮料基地(下称水都基地)乃至三水全区,在招商引资进程之中的一个微观缩影:从生产加工基地,逐渐向“总部经济”演变;从产业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逐步向高端环节爬升。

    事实上,自珠三角以“腾笼换鸟”为代表的产业转移、转型、升级浪潮来袭,占用大量生产要素的制造基地逐渐外迁,留住企业的结算、研发、运营、销售等总部要素环节,便成为不少先发地区的共同策略。也正是在此趋势下,发展“总部经济”逐渐成为各类政府文件中的高频词汇,被作为地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切入点。

    然而,总部经济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对于珠三角“后起之秀”三水而言,由于前期工业的原始积累不足,内源性的本土民营经济相对薄弱,如顺德美的、格兰仕、海信科隆等总部深深植根于本土的巨头级企业,在三水难觅其迹;而另一方面,要通过招商引资途径吸引企业将总部迁至三水,却容易受制于区位、市场、人才、城市配套等方面的短板而成效不佳。这正是三水在发展“总部经济”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难题。

    “企业总部大体可分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依靠招商引资的输入型总部,另一种是依靠企业自身成长的内源型总部。内源型总部需经过十年乃至数十年的发展和培育,三水在此方面已经失去了先机。在转型升级加速和区域竞合深化的背景下,输入型总部自然成为三水突破产业瓶颈的一大抓手。”受访的一位本土观察人士分析称。

    但通过招商引资驱动“总部经济”发展,依然是知易行难,其过程也并非坦途。为此,三水也经历过长期的蛰伏和积累,也曾因总部要素的缺乏而倍感困扰。

    作为三水中心城区,西南街道对此早有察觉,并试图从水都基地上取得突破,其针对生产环节扎堆、总部要素缺乏的局面,提出立足“环境招商”,向“微笑曲线”两端攀升的升级路径。

    水都基地的问题,不只是一个产业园的问题,更折射出三水整体产业结构优化和层次提升的急迫性。

    “总部经济”格局渐开

    相比珠三角部分产业基础较强的先发区域,三水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不可避免地存在一定的先天不足。因而,三水要从相对较低的起点起步,实现高端崛起,其难度不言而喻。在这样的背景下,发展“总部经济”,三水何以可为?

    事实上,“总部经济”这一理念,自被提出和广泛应用以来,其本身的内涵和外延也经历着不断的嬗变。传统意义上的总部包含了更多“高、大、全”的特征,即企业总部会将决策、结算、研发、采购、营销等各种职能囊括于一体。

    “‘总部经济’事实上是一种优化资源配置的形式。”广东省社科院教授丁力此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企业基于自身经营战略和收益最大化的考虑,往往需要进行跨区域的资源配置。总部是决策机构,核心任务就是站在全局审视资源优化配置。

    “总部经济形式多样,有区域性、集群式以及功能性等。可以看作是一个企业地区性协调机构,是企业对外开拓战略布局的桥头堡。”丁力认为。事实上,不少巨头企业在全国乃至全球的战略布局中,面对愈加细分的区域市场,也逐步形成集品牌、管理、市场、物流、制造等“多位一体”的创新体系和功能组合,以满足不同区域的用户需求。这不同于以劳动密集、低成本为特征的“汗水经济”,却也不再是传统理解上“大而全”的总部经济。

    三水区经科局相关人士因此表示,在珠三角的“总部经济”格局中,以广州、深圳为代表的一线城市在发展综合性总部方面的优势难以比拟,而顺德、禅城等兄弟区在其优势产业内也不乏植根性极强的本土总部企业,在此背景下,三水须基于自身产业方向,扬长避短,错位发展,如此才能找到更为有利的成长空间。

    在三水近两年发展“总部经济”的代表性案例中,海尔、苏宁、三全、福田等重磅项目,都是典型的区域性总部;而落户水都基地额百威英博佛山销售公司,则是功能性总部要素机构。

    正是基于这样相对务实的路径选择,虽然面临城市配套、人才结构、科研平台等方面的相对短板,三水在发展“总部经济”方面依然有所建树,并借此为区域产业发展的“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提供了不小助力。来自三水区经科局的数据显示,2013年,三水新增总部经济要素机构数量同比实现翻番,达到12家。自2012年以来引进的18家总部企业缴纳税收,累计增幅超过100%。

    “厚积”以待“薄发”

    如今,在三水中心城区兴达路北侧、休闲公园南面的一块空地上,时常可见搬运土方的大卡车、挖土机穿梭其间,一派繁忙景象。在这一片超过60000平方米的土地上,未来就将矗立起一座科技与商务的总部大楼,有望成为三水主城区的地标性建筑之一。

    以上述科技与商务总部项目为代表,三水近年也通过完善城市配套、提供高端载体等方式,为在“总部经济”领域取得更大突破创造条件、积蓄力量。

    在一些观察者看来,企业在对外的战略外拓、市场布局过程中,更多是把利益留在核心总部,而把成本分摊到外地。尤其是在生产制造环节,会倾向于寻找成本洼地,以减小成本为导向。而三水过去由于工业化起步较晚,具备土地资源、劳动力成本、环境容量等方面的后发优势,在成本导向下,容易成为企业进行产能扩张的加工制造基地。但在更多涉及市场、科技、人力资本考量的总部引入方面,则并非强项。

    尽管如此,三水相对的资源环境优势,事实上也在此前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起到过重要作用。一个典例是已落户三水乐平工业园的佛山日丰管公司。作为世界最大的铝塑管生产企业,伴随生产环节外迁一道,其企业总部也迁往了三水。据日丰公司副总经理杨红介绍,日丰方面早有增资扩产需求,但在原先企业所在地一直无法解决土地问题。而搬迁至三水,企业得以解决增资扩产问题,且根据与三水政府间拟定的协议,须将企业总部同时迁往三水。

    在要素环境相对优势的基础上,三水在发展“总部经济”的过程中,其背后所依托的因素也在悄然演进,从更多依靠资源和政策驱动,向更多凭借产业链条集聚和综合配套优化转变。

    在此过程中,三水新城作为承载三水产业转型、城市升级的关键载体,其“戏份”也越发吃重。作为获得授牌的广东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三水新城将以现代都市型产业为主攻方向,依托周边产业园区的制造业基础,提供生产和生活性配套服务,发挥居中辐射作用。

    在三水区经科局相关人士看来,伴随三水工业园、水都基地等产业园区企业的逐步成长,生产制造基地与结算、采购、营销等部门可能会趋于分离,顺应这一趋势,三水新城恰好可为此提供优质载体,满足三水乃至更大范围内企业优化资源配置的需要。而三水新城优良的生活居住环境,也有利于吸引和留住“总部经济”所需的中高端人才。

    除完善城市配套环境外,三水亦试图将产业链集聚优势,作为撬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支点。通过前期积累,这一模式的磁石效应也逐步释放。比如去年8月落户三水工业园的北汽福田华南区域总部项目,在前期的考察和洽谈中,三水工业园在汽配产业链条上的集聚效应,就是投资方颇为看重的因素。而在本月,世界工业气龙头梅塞尔华南研发总部之所以选择落户三水工业园,汽车产业的集聚效应同样是一个关键要素。

    ■观察眼:总部经济潮起 三水转型之机

    海尔创新产业园、北汽福田华南总部、苏宁华南电子商务运营中心项目、梅塞尔华南研发总部……以上这一连串闪亮的名字,见证了三水近年“大招商”和“招大商”的成效。除企业名头响、项目投资规模大外,以上项目还有一个共同特征——并非只是单纯的生产制造基地,而皆具有鲜明的总部要素特征。

    之所以强调这一点,某种程度上是因为这对于三水而言显得尤为不易。回溯三水近十年的经济发展历程,自确立“工业立区、产业强区、园区兴业”的核心思路后,三水才真正驶入工业化的快车道。在此过程中,“园区工业化”成为一条核心主线。而相对后发所积累的资源环境优势,则成为三水谋求绿色崛起的重要筹码。与此过程相伴随的,是珠三角先发地区由于成本上涨、土地饱和等因素所催生的产业转移浪潮。在先发区域“腾笼换鸟”的过程中,不少企业将生产制造基地迁往处于成本洼地位置的三水。

    这一过程如同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三水迅速完成工业化的原始积累,快速做大经济体量提供了契机;另一方面,由于迁入企业的产业层次相对低端,或者在价值链条中处于低端环节,衍生了土地利用、生态环境方面的负面效应,对三水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关系的能力形成考验。

    与此同时,“总部经济”开始成为先发区域地方政府文件中的高频词汇。这一方面是出自先发区域遭遇要素资源瓶颈的倒逼效应,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谋求转型升级的主动选择。在“总部经济”潮起的背景下,三水也适时将发展总部经济作为“产业强区”的重要切入点。

    对此持怀疑态度的论者认为,三水作为相对后发区域,土地资源、环境容量仍相对丰沛,距离“天花板”似乎尚有距离;而三水本身产业基础相对薄弱,在市场、科技、人才等方面并无优势,提出发展总部经济,是否有“不会走,就想跑”之嫌?

    相比一般加工制造的“汗水经济”,“总部经济”有利于集约高效利用资源、减小生态环境负效应、优化产业结构、积累高端人力资本。而且在一般的理解中,也是一种更为“吸金”的产业形态,其好处自不待言。

    在笔者看来,伴随三水近年产业基础的日渐夯实,城市功能配套的持续完善,发展“总部经济”,并非好高骛远,而是适度超前谋划、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摆脱传统发展模式路径依赖的必然要求。对于三水而言,与其等到资源、要素、环境制约趋紧后再将“总部经济”作为救命稻草,不如以发展总部经济为核心抓手之一,立足自身实际,催动产业转型,提升城市综合环境,以求厚积薄发。

    事实上,近两年来,三水也确实以“城市升级三年行动计划”、“产业链招商”等为政策契机,提升城市品位,加速产业集聚,并以此作为撬动“总部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一系列总部项目的进驻印证了这一策略的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如今,三水距离县域经济“千亿俱乐部”渐行渐近,而三水新城等高端载体也为三水未来发展提供了更多想象空间。在三水“产城互动”格局渐成的背景下,总部经济,三水当可有所作为。

    (南方日报)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