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水驶往白坭,沿着白金大道一直开到三水最南端便是凤果村。凤果村位于西江河畔之东,东起白金大道通往南海西樵科技园,南起凤果大道至河溪村,西至解放沙联围西江边,北有广明高速富湾大桥。凤果村方圆4000亩,路网四通八达,是隐蔽在三水最南端的古村,已有700多年历史。 五社回环 六房繁衍 “松石竹影移客座,山花鸟唱杰人开。”凤果村与西樵地脉相承,靠近西江,盆形座向,岗峦叠翠,花树成荫。据传,南雄珠玑巷人南迁来三水地区后,集居于三水南部的白坭镇凤果村一带,他们是周姓,所以白坭周姓居民多是南雄珠玑巷的后人。 近80岁的周氏族人周润荣是凤果村族谱修订者,他介绍,凤果村始祖名昊,字淡之,号凤山,是清塘文山闻先公之四世孙。根据史料记载,凤果周氏始祖约于元朝年间,迁居该地,在一土名叫梅花处样鸭为家。村史称“凤巢”,又名凤窝,后称凤果,是以始祖之号凤山而取名的,是凤引圣果的意思,至今已有720多年历史,现传至第30代,人口过千人。 另有周氏族人介绍,凤果周氏始祖来此地后生有六子,按地势,三台入脉,两龙分支,五社回环,六房繁衍,势天然翩翩,一如飞凤也,因此取名凤巢,现称凤果。 南雄珠玑巷人初到西江之滨的凤果村时,见到水域宽阔的西江,宜渔,宜养,宜种,认定这里是个可以立村繁衍后代的好地方,便造船出江捕鱼,开发陆地种植庄稼,凤果村便成了珠玑巷人男耕女织、安居乐业之地。 凤果村小组党支部书记周伯志说,以前凤果村是“三日无雨车头响,猪乸屙尿白茫茫”的穷乡僻壤之地,早辈以耕种水稻、甘蔗、蚕桑、鱼塘为主,经过一辈一辈的人披星戴月,挖渠开闸引西江水灌农田,凿山开涌排涝水,修桥整路,架线引电,村容村貌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近年,凤果村更是投入200多万元进行新农村建设,建成“两园一池”,一条长300米的绿化景观长廊将“两园一池”连为一体,还有一个近10亩的荷花池,平日里村民可在长廊上欣赏颇具特色、错落有致的园林景观,秋可观花,夏可赏荷,秋可纳凉,冬可健身。 走入凤果村,山坡矗立,清水环绕,坑塱水田,村内古榕遍地,顽童在榕树下嬉戏玩耍,绿荫环绕的水塘里村民正撑着小艇在劳作,一片田园风光尽显眼前。 百年古祠 几经沧桑 珠玑巷人南下定居,生活安定后,大兴中原文化。他们首先是立神,传播神文化。 “粤俗尚鬼,祠庙兴矣。”凤果始祖生有六子,六子分成五社繁衍,历代五社都各有门楼,各房各有祠堂。沿着凤果村村道进入,依次可见到南社君泽祖祠、西社君惠祖祠、中社梦桂祖祠,北社君雨祖祠、东社五世祖祠,虽然经历了数朝岁月变化,五社祖祠随着时间流逝已经失去了当年的雄伟,瘴雨蛮烟中只有五世祖祠保存完好,其他祖祠都是后来重建的。 祠堂,不仅是供奉祖先神位、进行祭祀活动的场所,同时也是进行教育、教化后代、处理宗族公共事务、家族进行喜庆的公共场所,被视为宗族的象征、祖先的象征。 “强国修志,民富建祠。”根据村史记载,明代期间,凤果村在旧祠堂岗建成周氏大宗祠,清代中叶迁于五世祖祠旁,已有200多年历史。但几经沧桑,昔日肃穆庄严、俎豆馨香之地如今墙倒梁倾、荒草丛生。为此,今年凤果村筹资500多万元重建周氏大宗祠。 在高30多米的相思树与百年老榕树之间,900多平方米的周氏大宗祠光彩夺目。凝聚了全村人的热情与心血的周氏大宗祠保留着清代的建筑风格,三路三进式,抬梁式、硬山顶、博古脊、青壮灰瓦,四合院式的建筑体现了“四水归堂”的文化理念。 步入祠堂,从地板墙面到房梁屋架,目之所及都用木雕、砖雕、石雕、金漆等工艺进行艺术装饰,雕梁画栋,鎏金溢彩,工艺之精湛,架构之豪华,可见凤果村旺地旺族。走过光裕堂,经过“众望”圆门,可见后堂悬挂着题字为“亲亲”的牌匾,周氏族人人人对此熟稔于心。“圆门表示凤果五社团结奋发,亲亲则表示要族人相亲相爱,团结互助。”周伯志说,亲亲牌匾是祖上流传下来。 一阵秋风吹过,相思叶飘落一地,撒在祠堂外一口百年“龙泉古井”,凤果村的古今风景在此融为一体。 文教兴盛 人才辈出 在“五世祖祠”的旁边,是同时期建设的凤果书塾,书塾也是周氏族人发展文教的重要古迹。经过数百年风雨的洗礼,如今古书塾的石刻牌匾已经模糊不清,但周氏族人尊师重教、传播文化、培养人才的理念如这古书塾石阶灰瓦上生长着的小草一样依旧生生不息。 三水以白坭的学风最盛。明清时期,白坭一带人才辈出,白坭进士、举人数量雄踞三水县的首位,占三水县的大半以上,成为首善之乡,闻名遐迩。凤果作为三水文化兴盛之地,书香世家较多。 周氏族人周伯志说,凤果早有书塾,曾办白坭福华乡第一小学,培育大批人才,在各个年代都作出一定贡献,繁衍至今700多年,在村常居的有1000多人,遍衍海内外族人众多。 根据凤果村史记载,周氏族人九世荣昶癢士,十一世佑政任江西陇南县主薄署理县事至仁,十二世瑚任肇庆府癢士,瑷任高要县癢士,二十一世成麟光绪十五年大典赦赠武德骑尉,二十二世克业军功六品,二十三世作豪军功八品,二十四世清末民初昌期黄埔海军学校毕业,任光华舰舰长。 追溯此地文教兴盛的原因,当地人认为与这一带水的滋养、山的庇佑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此外,凤果与西樵地脉相承,西樵山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被称为“珠江文明的灯塔”。据记载,明中期以后,西樵山许多佛寺被理学名家兴办的书院所取代,当时西樵山四大书院称为当时中国理学思想最集中的地方之一,被称为“理学名山”。凤果村南接西樵,受尽西樵山的学风、文化的影响。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