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被拐、被伤、被虐……每一次负面的新闻报道都会在我们内心深处留下印痕,形成阴影,挥之不去。于是,安全教育成了我们不得不直面的话题。 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不恰当的安全教育带来的往往是不安全感,弄不好就成了恐吓教育,恐怖教育,给孩子带来心理阴影,变成伤“心”的教育。把握好安全教育的度与方式,是我们需要认真探究的一个问题。 下面的案例,并非特例,虽然大多数情形不至于如此严重。 故事发生在一个祖孙三代单传的家庭。因为担心孩子遭遇意外,家长从孩子2岁多就开始利用各种机会对其进行安全教育。听到某个负面新闻,看到某次意外事故,道听途说一些未经印证的事件……居家日,外出时,时时是机会,刻刻可渗透,可谓用心良苦。 “你看看,那个小朋友出去没有跟着妈妈,就丢了/被坏人带走了/被车撞了……出去要牵着妈妈(或者其他大人)的手,要不很危险的。记住了吗?” “乘电梯要注意安全,电梯门一开就要赶快进去/出来,小心被夹。” “不要吃陌生人的东西。” “不要告诉陌生人名字。” “不要跟陌生人走。” “不要爬到高处去。” …… 心思细腻的妈妈更是编了各种的故事告知孩子,哪些环境安全,哪些情形下该如何应对,否则会有多么可怕的后果。然而,事与愿违。过于密集的安全教育吓坏了孩子。于是,在孩子眼中,这个世界变得阴暗、恐怖、充满血腥味。他不堪重负,因而退缩、胆小,甚至小小年纪就有些神经质。好在孩子都有自救的本能。他开始编各种的故事。故事的结局永远很悲惨。故事中的主人公,无论他是一个小孩,还是一只小动物,结尾处皆以各种方式惨死告终。毫无疑问,孩子在通过这种方式释放心中块垒。 正如上述案例呈现的,不恰当的安全教育不仅对孩子没有任何帮助,反而可能给孩子带来伤害。 安全教育的重心不在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虽然这也是安全教育的一个部分。过分强调这个可怕的后果,会让孩子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压力持续,孩子就可能因此崩溃。对于学龄前儿童来说,适当淡化后果的恐怖色彩,将重心放在引导孩子如何规避危险,最终形成习惯性的反应模式,应该是更稳妥的一种方式。 不吓到孩子,我们可以采取更温暖的方式: 概略地告知孩子后果,淡化其恐怖程度。 阅读相关的绘本了解哪些情形下该如何做出反应。 设计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加深印象,最终形成自然而习惯性的反应模式,规避危险。 给孩子编故事,一起阅读,利用突发事件告知孩子某些道理。 安全教育不是恐吓教育,更不是恐怖教育。恐吓、恐怖教育伤了孩子的“心”,却未必能保护得了孩子的身。帮助孩子认清危险,并本能地做出恰当的反应,规避危险,才是安全教育的重心。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