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配,就是本该有的配置,被减掉,不再配上。为保证效益,汽车厂商都要精细的控制成本,减配是最为常见的方法。从设计到生产,从用料到装配,从法规漏洞到用户的日常使用习惯,都给减配留有广阔的空间与可能。汽车减配涵盖范围极广,有些看得见,也有些看不见。近些年,随着用户保护权益意识的觉醒,对于减配日渐关注,这是可喜的进步。减配,往往牵涉到自身利益,买车时,一定要查清。 十大常见减配部件 1.车内用料,比如仪表台、车门板、挡把等处:从搪塑降为硬塑料。 2.电池、轮胎、轮毂:换品牌,换材料,降规格。 3.雾灯:从前后雾灯降为只有前雾灯,或者干脆没有。 4.ESP、主动巡航:国外是标配,国内是选配,或干脆没有。 5.自动感应式雨刮:从自动变为手动。 6.ISOFIX标准锚固系统:数量减少,或干脆没有。 7.安全气囊:减少数量,降低标准,比如从双级降为单级。 8.后悬挂:从多连杆变成扭力梁。 9.刹车:从碟刹变为鼓刹。 10.储物格:数量减少,容积缩小。 减配已成行业惯例 去年大众“尾气门”归根结底就是一种减配引起的事件。据称,开发这套作弊软件是博世公司。不过,博世公司表示委屈且无辜,声称只是根据客户要求提供商品,与作弊无关。博世还表示,购买这套软件,不止大众,还有“其他一些汽车公司”。由此可以判断,大众只是汽车行业减配作弊的冰山一角。大众在尾气上的减配和作弊,涉及到诚信问题,在欧美是件大事。而在中国,减配和作弊已经成为常事,无人追究,甚至并被冠以“本土化”、“迎合消费者需求”美好词汇。 安全配置常被减 一位合资企业大佬告诉记者:减配并非减配,而是为了本土化,更好地适应中国国情进行必要的改动。中国消费喜欢面子上的东西,需要标配天窗、真皮座椅以及长轴距。这些配置必须得是标配,不能是选配。同时,汽车售价又不能比国外高,甚至要更低。言下之意,减配是不得已为之,以迎合消费者需求。事实上,记者调查发现,汽车巨头大多在消费者看不见的地方做改动,以降低制造成本。而一些配置的减少直接降低了汽车的安全。 车企常常在安全配置上“减配”是惯例。一位维修行业的人士揭秘说:与海外版本相比,跨国车企在新车引进时会取消ESP、防撞梁、雾灯、车顶加强筋以及更换轮胎降低生产成本。防撞梁比较隐蔽,不拆开车看不见。国内安全法规又没有强制要求安装防撞梁,只要能够顺利通过安全碰撞测试。 此外,车顶加强筋与防撞梁一样,不拆开车看不见。现在车企往往装上防撞梁,而有意忽视车顶加强筋,反正消费者不会留意到所有细节。轮胎倒不是真的减掉,往往是品牌减配,从知名品牌变成普通品牌。从知名品牌高规格轮胎,变成同一品牌的入门级轮胎。“实际上,以上的配置平常看似可有可无,但关键时候关乎性命,安全无小事,这些配置千万不能减少。”该人士感慨地说。 舒适配置也被减不少 此外,记者了解到,舒适配置减掉也是常见减配手法之一。常被减掉的有储物格、音响以及悬架。业内人士揭秘,很多车企在后悬架上做文章,从后多连杆改成扭力梁,或者在横向稳定杆上做手脚,粗的改成细的,铝合金的改成铸铁。“只要不影响断轴和使用寿命,消费者无从追究。悬挂的减配,对乘坐舒适性会有影响,尤其弯道里的平衡性和对路面震动的过滤。”业内人士分析说。 车内装置也大有乾坤。如同一款汽车欧美版本座位下面有储物盒,而中国新车都没有。国外车型行李厢往往还配有遮物帘,而国内消失不见。国外常常配有的承载式车顶行李架,国内就算有,也常常变成装饰。为了加大车内的空间感,车企还故意缩小车内储物格,导致储物格常常不够用。音响减配常出现在音箱的数量,低音炮的功率以及选取的音响品牌上。总之,车内装置减配的结果是大大牺牲舒适性和便利性。 减配回馈用在花哨功能上 一位合资企业大佬告诉记者:车企减配并非单向,会在另外的功能上给消费者回馈。减配也是为了有更多的空间迎合当地消费者的需求。只是,在消费者看来,有些功能过于花哨,实不实用还是两说。常见的花哨配置有真皮、全景天窗、电动座椅可调、“送你回家大灯”、“车载互联”以及“语音控制”。 记者随机调查发现,大部分车主并不了解自己的爱车安全配置被减,但已有车主认为电动座椅、真皮座椅这些是可有可无的配置。车主反映:座椅机械手调也很方便,真皮座椅甚少天然真皮,绝大多数为人工合成,气味明显。而前大灯的“送你回家”功能在中国并不实际。车载互联和语音控制现在相当流行,刚接触,会觉得很光鲜,时间一长,就会觉得还不如普通按键来得好用。 “或许我们对这些豪华配置有些好感,但如果知道是牺牲安全性换来的,我感觉受到欺骗。” 车主李小姐向记者诉苦说:“实际上如果能在看不见的安全配置中和这些看得见的天窗真皮之间选择,我们肯定选择安全配置,毕竟开车最重要的是安全性,但关键是厂家出售的已经是减配的车型,我们根本没有选择。” 记者观察: 某本土车企掌舵人不止一次炮轰,合资车企在中国干得最多的事情便是减配,“十年减配,专坑中国老百姓”。这个本土车企掌舵人不全是为踩低竞争对手,进而抬升自己。他手头掌握太多的实际案例,能够佐证这件事情。并不是汽车巨头所生产的车型全都“减配”,也并非所有本土车企所生产车型都是“诚意十足”。减配,作为一种技能,被汽车生产企业熟练掌握,能根据不同国家的不同国情,有不同程度的发挥。 车企都不愿承认“减配”,顶多能够接受“简配”。车企甚至认为,“简配”是以不牺牲安全性和使用经济性为大前提,且完全符合中国所有关于汽车的标准。事实还真就如此,以ESP为例,欧洲多个国家强制新车要标配ESP,中国则无此规定。所以,新车一到国内,ESP变成顶配车型才有,入门款和舒适型都无此配置。不能怪车企,只能怪标准太低。 减配节约下来的成本,会变成面子上的东西,而这些虚荣心又能够满足对于档次和尊贵的需求。中国不乏买家认为,买车就是喜欢,至于安全,完全可以用文明的驾驶习惯进行弥补——这类买家不是少数。 消费者不能让车企不减配,消费者只有选择权。买车之前,花点时间做功课,了解相关技术。要清楚知道,目标车型到底有否减配?减配是否涉及到安全问题?减配是否会增加使用成本?只有注意到,才能做出准确的选择,并能防患于未然。 来源:广州日报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