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触目皆诗情天然去雕饰

2016-4-14 09:33|原作者: 珠江时报

  古村档案

  ●开村时间

  明朝。

  ●村落位置

  南庄镇紫南村北面。

  ●古村特色

  自然生态、水乡风貌、民俗活动、传统美食。典型的岭南水乡,碧水环绕、河涌密布、榕树荫盖,至今还保留着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书舍、民居等2000平方米。

  ●活化思路

  目前,村头村正结合自身优势,发挥历史文化底蕴,以“生态、水乡、宜居”为主线,全力改造与古村风貌相得益彰的原生态旅游项目,大力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开发和利用。

  核心提示

  岭南水乡,炊烟袅袅,饭香飘散,互相作揖,嬉戏打闹。这样的场景,并非虚构,而是南庄紫南村头村的真实写照。作为佛山首批活化古村之一,村头村以其﹃天然去雕饰﹄的水乡风情,实现了生态、水乡与宜居的有机结合。

  近日,记者在老村民梁苏虾的带领下,绕着村落行走了一圈,发现这藏匿在城市外的乡村,犹如文人墨客笔下的山水画,触目皆可出诗情。

  古榕下许心愿

  一口开村井,滋养多少子孙;一棵古榕树,记载多少愿望;一副老门楼,延绵多少后代。

  村头村,开村于明朝,后代皆姓梁,为典型的岭南水乡,碧水环绕、河涌密布、榕树荫盖,至今还保留着岭南建筑风格的祠堂、书舍、民居等2000平方米。此外,该村民风淳朴,人才辈出,仅在明清两代就有弘治二年(1489年)举人、弘治三年进士,官职为监察御史、漳州知府、福建参政等。

  梁苏虾是村中的退休教师,今年75岁,可是走起路来健步如飞,没有一丝老态,他说,这得益于村里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众多先辈的庇佑。

  走进村头村,随处可见古祠堂。在梁氏大祠堂门前,一棵百年古榕错综盘根,由于年代久远,灰褐色的枝干开始往祠堂倾斜,茂盛的榕叶随之生长,似有延绵长至大祠堂之势。虾叔说,这棵古榕,还有个美好的名字——“许愿树”。“由于它目睹着村头村的沧海桑田,因此村里人喜欢向它许愿,或求儿孙满堂,或求事业有成,或求良缘,所求之人,大多愿望成真。”

  作为村落历史的见证,祠堂,自然也充满厚重感。梁氏大祠堂,也不例外。迈过木门槛,红底金字的“树德堂”牌匾高挂横梁,气势凛凛,让人感到一身正气。祠堂内摆放着锈迹斑斑的农具,木犁、铁犁、蚕窝等工具,无不是往日生活痕迹的见证。

  事实上,由于历史原因,梁氏大祠堂曾一度荒废破败,可喜的是,2014年5月,由紫南村委会、村头村内的4个村民小组及辖区企业家共同出资1400万元,对村头村进行了首期改造升级。其中,就包括对村内古民居、旧祠堂等历史资源加以活化利用,进一步将村头村打造成特色古村,真正使村内的传统古建筑得以保存,留住乡情味等内容。

  记者采访当天在梁氏大祠堂所见的农具,就是村里人民无偿捐赠,并为把祠堂打造成村落博物馆而准备的。

  梁苏虾回忆,在他很小的时候,村头村的人们养蚕多过种水稻。“这里曾是桑基鱼塘,大家从桑树上摘果子,担着桑叶到南庄、乐从等地售卖,那时还有专人收蚕茧的。只是抗战后,人们为了解决温饱问题,才把桑基鱼塘转成农田。”

  门楼里绵子孙

  如果说,南海松塘村走的是历史文化名村的活化之路,那么,村头村走的则更多是古村与现代村落的融合之路,佛山许多古村影子,皆可在其身上得到体现。

  没有成片的古建筑,行走在村头村,眼光所到之处,时而出现现代农村高楼,时而蹦出一两间青砖瓦屋,时而跳出古老门楼与古井。村落布局,虽显大杂烩,却真实自然、质朴干净。

  村落的一边,有几条里巷,深不见底。梁苏虾说,这是门楼,“每个门楼都有名字,其中一个叫绵绵里。”当记者问及这里巷名字为何如此有趣时,梁苏虾笑着说,“都是有典故的,我记得很清楚,小时候门楼两边有幅对联,一边写着‘绵子绵孙绵绵不断’,另一边则是‘代前代后代代相传’。”

  如此押韵的民间对联,成为了村民延续下来的,至今仍为大家津津乐道的智慧结晶。

  优美的村落环境,是村民安居乐业的保障。据了解,改造前,村头村内只有一条长400多米、宽不足3米的大街,村里的河涌也由于污水乱排而发臭发黑,影响了村民的日常生活。经过半年多施工,改造后的村头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建了一条宽10米、全长1.1公里的环村大道;填埋了旧河涌,挖建了一条环村新涌;新修了6个休闲公园;绿化面积增加15000平方米,并增设了800个标准化停车位。

  思绪飞满回忆

  物态的建筑与古树,只是村落的一道风景,深埋村民心中的故事与回忆,才是古村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村头村的四周有条河涌包围着,但是,几十年前,这并非河涌,而是一口“水溏”。梁苏虾兴奋地说,水溏旁长满杂草,父母就在那附近耕田。“其中还种了许多水东树,果实可摘,叶子可用于煲茶,那时水塘里的水可清了,我们小孩子就喜欢爬上水东树,在枝干上做好弹跳动作,闭着呼吸跳到水塘里,下来之后还顺便游个泳,非常好玩!”

  让梁苏虾至今难忘的,除了跳水,还有“上炮楼做监察工作”。解放前,村头村人民曾以水稻为生,“村里养了好多牛,有些外来人喜欢进来抢牛,村民就会走上高六米左右的大炮楼,监察对方的动静,一有异常马上通知村民。”

  居住在村头村里的族人均姓梁,因此,每年的清明节,拜祭共同祖先,成为一年众多节日中最为隆重的。

  “小时候村里人不多,一到清明,族人约好一起,走一段路到山上拜祭大祖宗,一路上大家互相交谈,也增进了邻里关系,拜祭结束后还会回祠堂分猪肉。后来,族人繁衍越加繁茂,全村人一同拜祭大祖宗的画面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每户人家选个代表过去拜祭,拜祭完后,再由各家庭拜祭自己房的祖先。”梁苏虾有些惋惜地说。

  乡情浓根脉在

  可是,村民对乡情,对根的依恋,并没有因此消退。村头村的许多巷子里,仍保留着部分或红或青的石砖老屋。记者观察到,这些屋子木门已破损,仅用生了锈的链子锁着,透过铁窗户往内看,屋里也多是荒废的旧家具。虽看着残败,可每个屋子门口,都贴着鲜红的对联,生气盎然。如此强烈的视觉冲击,让人感到不解。

  对此,紫南村委会工作人员冯小姐介绍,有些村民在外面买了商品房,这些旧房子,就是他们在村头村的祖屋,虽然不在此居住了,可逢年过节还会专程回来一趟,为祖屋贴上对联。

  诚然,这一抹乡愁,这一抹根脉,早已深扎在村头村村民的

  心中,哪怕物转星移,时间飞逝,它也不减少一丝一毫。

  宁静的村头村,时不时迎来小鸟的大驾光临,吱吱吱的鸟叫声,犹如一声声婉转的乐曲,响彻在村头村的上方,也为这城中的舒适村落,增添了几分诗意。

  对于近年来古村活化的成就,许多村民都竖起大拇指,“以前村里停车好麻烦,入村的路很窄,而且只有一条主路。如果有对头车就进不了。”村民梁明义说,“现在路好了,处处都走得通,还有很多停车位可以使用。”

  “这几年来,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提升,村委会专门开辟了健身广场,供村民跳舞,还有许多康乐设施,白天年轻人都到外面打工,夜晚则在村里享受家庭之乐,甚为乐哉。”梁苏虾说。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