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前,“屏幕进灰”这事儿几乎人人都遇到过,但是为什么这些年我们却不再讨论这个问题了呢?因为目前就算是千元内的入门机也都采用了屏幕“GFF全贴合”的方式,但你知道全贴合屏幕里面,GFF、OGS、TOL、on-cell、in-cell又有哪些区别吗? 以往的非全贴合方式屏幕最大的问题就是通透性较差,息屏时能明显看到屏幕是一大块灰色矩形,这主要与其结构有关。电容屏刚刚普及时大多手机屏幕可以简化为三层结构:“玻璃+触控层(玻璃)+显示层”。 普通屏幕结构看起来并不通透 对于普通屏幕,要将以上三层固定在一起就需要用胶粘,早期工艺仅是将层与层间的四周粘住,所以不可避免地在中间出现了空气层,而这三层结构中“两层玻璃+两层空气”会导致光线反射,于是导致了非常不好的观感,甚至室外非常容易看不清屏幕。 GFF:伪全贴合,千元机最爱 GFF解决了多层结构间光线反射问题 为了解决屏幕不通透以及尺寸较厚等问题,GFF工艺出现了。它直接将上面非全贴合方式中间触控层玻璃换为PET薄膜,并用光学胶(水胶)完全将空气层填充,于是少了一层玻璃并且空气层被填满水胶,反射现象大幅减少,由此带来了非常显著的观感提升,息屏时也不再是灰色。 目前一些机型以GFF全贴合作为宣传点 由 于GFF工艺的触控层仍然独立存在,所以说“GFF全贴合屏幕”其实并不完全正确,或者说它更像是介于全贴合与非全贴合之间。GFF在目前大部分中低端机 型中已经普及,它有着工艺难度低、良品率高、且观感与全贴合工艺相差不是很大等特点,所以很多厂商的中低端机型都使用了GFF屏幕。另外,GFF工艺由于 多层结构牢牢结合在一起,所以碎屏后一般需要更换整个屏幕面板。 OGS/TOL:可以增加触控灵敏度的工艺 OGS/TOL是真正意义上的全贴合 其 实从这里开始才算是全贴合屏幕,OGS全贴合是指直接将触控层做在了保护玻璃内侧,于是整个屏幕由三层“玻璃+触控层+显示层”变为两层“玻璃(具备触 控)+显示层”,厚度缩减。这两层之间还是通过水胶结合,通透性相比上面GFF又是一次提升。同时,由于触控层挨着屏幕保护玻璃,所以OGS也带来了触控 灵敏度上的提升,国产机型中采用OGS的有nubia Z9 mini等众多中高端档机型。 TOL通过二次强化比OGS强度更高(图片引自微博) 提 到OGS就不得不提TOL技术,从结构上说这两种技术其实大致相当,仅是实现最终效果的过程不太一样。生产屏幕面板时,OGS先安装触控层再切割成手机屏 幕大小,而TOL是先切割再安装触控层。同样效果之所以有两种实现方法,主要是后者TOL在玻璃切割后可以再强化一次,最终屏幕坚固度强于OGS,但这种 做法成本更高。此前魅族MX2上面曾使用TOL技术。 in-cell、on-cell:极致纤薄就是in-cell in-cell中触控单元与显示像素相互交织 对 于追求极致纤薄的手机行业来说,连几毫米的玻璃面板都是不能放过的。于是in-cell就是追求极致纤薄的产物,它将触控层直接与显示面板“合体”,触控 单元与显示像素相互交织,这种工艺难度极高、良品率也低,但苹果在几年前的iPhone 5上面就已开始采用这一技术,几乎可以看作是一种为追求极致纤薄 而不计成本的做法,屏幕碎裂后修起来也很贵。当然最后都是消费者买单,iPhone也从来不愁卖。 使用AMOLED屏的机型多为on-cell 相 比上面的in-cell,on-cell从字面意思上就能看出来,它将触控层做在了显示层的上面,所以无论是工艺难度还是良品率均能有所提升,但毕竟没能 将触控单元集成于显示层中,所以纤薄程度达不到in-cell那么极致。on-cell屏幕的代表是三星的AMOLED屏幕。 总结:目 前来说全贴合工艺的屏幕在观感上都十分出色,并且它们之间的差距不通过对比也很难察觉,所以并不是苹果采用in-cell就说明它的观感最好,其实极致纤 薄才是in-cell的优势。OGS在一定程度上触控灵敏度较高,但OGS的劣势则是制造过程中的切割会影响到玻璃面板的强度,导致易碎。另外,目前很多 厂商会在千元机中将“GFF全贴合”作为一个宣传点,但看过上面你也发现GFF并非严格意义上的全贴合,不过咱们也不能去黑,毕竟中低端设备尤其是主打性 价比的千元机在设计之初,对成本的考量就比旗舰机更加严苛。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