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顺德的广东科凯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内,一台高压输电线路机器人缓缓从用于演示的线路上滑过。据介绍,一套科凯达架空高压线路巡检机器人系统售价200万元左右。 走进总部位于容桂的万和电气,生产线上每个工位顶的显示屏上,数字正飞快地变化,控制着每道工序的生产时间。通过近年来的智能化改造,这家企业人均产能提升了25%。 “自动淘米电饭煲、机器人、睡眠监测仪、睡眠枕头……”在美的创新工坊入口处,一面黑板写满了入驻团队正在开发的产品项目。而在容桂的SKG总部,几位入职一年的大学毕业生已经成为产品经理。 上周,由顺德区人民政府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联合启动了为期四天的“南方报业创新驱动发展观察团顺德行”活动。由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以及媒体人组成的创新驱动发展观察团深入顺德,走进了顺德知名企业、研发机构、重大平台等创新研发的第一现场。 从颠覆式新产品涌现,到传统制造业加码智能化生产,从大企业内部的管理变革,到互联网管理思维向制造业的渗透,调研团看到了佛山制造业创新的最新趋势,也看到了顺德产业的转型智慧。 “我感到顺德的转型正在进行。”国家科技部科技发展战略研究院院务委员郭戎说。在他看来,美的等顺德企业已经成为转型升级的标杆。 产品之变 顺德版“黑科技”层出不穷 提起顺德制造,人们往往能想起的是家具、家电和花卉。但在近两年的创新大潮中,一批颠覆性的产品已经在顺德出现。 在位于顺德的广东科凯达智能机器人有限公司内,一台高压输电线路机器人缓缓从用于演示的线路上滑过。 “这种机器人系统的传统优势在于,只要输电线到的地方,机器人都能到,这是人做不到的。”科凯达公司首席执行官付守海向观察团介绍,国内需要巡检的11万伏以上的输电线路,有120万公里。 而在高压线上工作难度大,工作环境恶劣,高压输电线路巡检机器人就为此而生,它能够替代众多原本只能靠人力完成的工作。一套科凯达架空高压线路巡检机器人系统售价200万元左右,相比一些产自顺德的传统机械产品,堪称天价。 这样的附加值,来自颠覆式的创新技术。专利成果也真实反映了顺德制造产品升级的强烈冲动。去年,顺德专利申请总量为4727件,占据了全市总量的四成之多,在佛山五区中遥遥领先。 高校院所、新型研发机构成为孵化新产品、驱动新产业的主力军之一,这是当前顺德创新驱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我们正在开发柔性材料,可以用来做屏幕,很关键的特点是能够进行弯曲,这样手机就可以完全戴在手臂上。”在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国际联合研究院内,院长助理李元新对观察团表示,一系列以新兴技术为支撑的项目正在这里加速孵化。 该研究院是顺德区、中山大学、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三方共建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研究方向有高端电子信息、智能汽车、智能电网、生物医药工程等。目前研究院已经获发明专利212项,科研成果累计476项。 “我们还聘请了一位美国工程院院士,他所在团队从事关于地下管道的探测,只要通过某一个仪器测试,不用整个地面剖开,我们在上面就知道下面有没有漏水或者是漏电。”李元新说。目前国际上最热门的无人驾驶技术,也是研究院正在攻关的项目之一,目前正在推进中。 发达的制造业链条,是顺德孵化新产品的优势。中山大学卡内基梅隆国际联合研究院就希望,把前沿科技应用到顺德乃至珠三角的产业中去,使这里的产业技术能够跟上世界发展的潮流。 更加精密、轻巧,乃至涉及微观层面,是很多新兴产业产品的共同特征。在位于中德工业服务区的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佛山分所,多个生物科技领域的团队正在孵化项目。 以其中的体必康集团为例,建立了新药筛选、蛋白质芯片研发、诊断试剂研发等多个高水平的研究平台用于自主研发产品的孵化。而广东艾时代公司的研发团队则致力于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衰老相关疾病和罕见病转化医学研究平台。 生产线之变 制造企业掀起自动化改造潮 走进总部位于容桂的万和电气,生产线上每个工位顶上装配着手机大小的显示屏,当产品一到达工位,显示屏上的数字就开始飞快变化,控制着每道工序的生产时间。 以机器代替人,来控制生产节拍,是万和技术化改造中的一步。“对于还需要人工的总装生产线,我们正逐步引入机器设备,而在冲压和焊接等环节,万和已进行智能设备的升级改造。”该公司电气科技管理部经理李志强说。 在万和的冲压车间,已建立起一条智能冲压流水线,共由六台单臂机械手,一台光学识别送料机和四台高精密冲床组成。该设备的上线,使万和的生产能力从每日1800台提高至3500台,而人手却由5人减至1人。 李志强告诉观察团,预计今年年底前,万和冲压车间的“机器代人”计划将全部完成,届时冲压车间将全部使用机器人。 事实上,顺德一批龙头企业生产线的“智能化革命”,得益于该区的激励性政策。2014年,顺德在全省发布首份“机器代人”计划,鼓励家电、机械、家具、纺织服装等制造型企业通过智能装备、成套自动化生产线等技术改造,来更新技术装备和设备。 在2014年—2015年间,万和投入了1900多万元用于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人均产能提升了25%,每年可节省近460万元。虽然自动化生产率已达60%,但李志强透露,仅今年公司预计还将继续投入1000多万元,对燃气具生产线进行技术改造。 同样尝到自动化“甜头”的还有广东乐善机械有限公司。这家成立了29年的“老”企业正从生产和产品两方面逐步推进着生产线上的智能变革。 走进乐善的生产车间,一个个“大块头”机器有序排放,正在忙碌生产,清洁宽敞的车间里仅有十多个工人在走动,监测着机器生产情况。 智能化机器的引入,除了提升生产效率外,更为乐善带来了客户。郭锡南介绍,2007年起乐善开始为乐百氏提供吹瓶机的生产,彼时行业内的吹瓶机生产线多为人工,而乐善已开始向客户提供智能化生产方案。 如今,依靠自动化生产和提供自动化解决方案,乐善每年可以生产500台左右的吹瓶机,客户包括娃哈哈、伊利、海天等公司,规模在吹瓶机行业中排行第二。从去年起,乐善又进行电动吹瓶机生产,仅动力部分就节省了三分之二成本。 良好的智能化基础,为企业掀起生产革命提供了巨大便利。去年,顺德启动建设首个广东省智能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区。今年,多家顺德机器人企业在德国汉诺威工业展上引发关注。 与此同时,通过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出台鼓励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的政策,顺德的技改投资得到大幅增长。2015年1—10月,顺德已推动区内248家规模以上企业开展了技术改造,主营业务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有162家。 组织之变 让年轻人成为“合伙人” 在SKG公司的办公大楼,从事各种家电设计、研发的工程师都是年轻的面孔。“我们在去年上半年的时候算过一次,员工平均年龄是24.5岁。现在互联网企业,就是年轻人的公司。”SKG董事长助理彭艳红说。 作为顺德第一家互联网家电品牌公司,SKG与其他家电制造企业不同的是,SKG只做研发、设计、品牌,制造环节全部授权外包。 当前,一大批年轻一代的创新人才,与创新技术一同涌入顺德。而越来越多企业也开始适应创新对自主管理模式的改革需求,用新型的管理模式体现对人才的重视。 SKG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这家充满互联网企业特点的公司里,年轻人才有着与传统制造业企业完全不同的发展路径。去年,三个大学毕业生入职SKG,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成为产品经理,“我们给的空间非常大,只要你有能力、有想法,在这里就是很容易得到你想要的。”彭艳红说。 在顺德,“跟年轻员工一起共同创业、共同管理”的企业,并不限于互联网风格浓厚的年轻企业。不少龙头企业也在这轮潮流中扮演了引领者。 顺德区工商联主席罗维满曾向记者表示,在当前形势下,企业要通过“合伙人”的思维,跟年轻员工一起共同创业、共同管理,共同分享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带来的资本红利。 加强物质激励是管理创新的一部分。6月初,总部位于顺德的全球陶瓷机械龙头科达洁能公布了“2016年员工持股计划管理规则”,希望吸引和保留优秀管理人才和业务骨干。 还有一些大企业开始鼓励内部创业。美的就是其中之一。在宽敞明亮的美的创新工坊内部,3D打印机、数控机床等专门服务于创新团队的机械正在加速运转,把设计师的蓝图变为现实中的产品。 创新工坊的角色,是美的集团内部的孵化基地。目前创新工坊已经入驻了20多个孵化团队,团队绝大部分来自美的内部,目前已经有三个团队的产品成功打进市场。 “这里的孵化团队,都会接受美的的投资。”创新中心总工程师张忠耀说,每月创客空间都会进行项目评审路演会,创业者可获得投资的机会,“如果评审通过的话,就会获得投资的机会,后面就开始谈合同、财务、乃至整个项目的商业计划,并签署合同。这样的一个创业者,就从我们公司的一个员工,变成了公司的合伙人。” 这是一种典型的“新型合伙人”模式。目前团队天使轮的投资金额已经达到300万元至1000万元左右。 另一方面,不是所有创业团队都有机会直接进入大企业的创新圈,公共的创新孵化平台对顺德也非常重要。而在这种情况下,国有资本正成为打造顺德公共创新环境的领头羊。 走进隶属于顺德国资委的顺德科创集团,观察团了解到,该集团正在推进一个“融创100”的计划,即以科创集团为引导、为主体,三年内在顺德区建设100个以上的融合创新平台。 “双创城是功能非常完备、非常齐全的载体。”该集团负责人介绍,“双创城”除孵化器以外,还会有商业配套、居住配套、产业配套、服务配套,以及引领创新创业的公共服务区和公共实验区。 未来,顺德科创集团计划在该区每个镇街都会打造依托当地优势产业的专业性的双创城。 ■特写 顺德高新区发力冲刺“国家级” 生产可穿戴医疗设备的上市公司千山药机、专注AGV机器人的智能制造企业、面积达5万亩的孵化载体……在顺德高新区的土地上,一个个图纸上的项目正拔地而起。 观察团了解到,2013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的顺德高新区,正采取着“一区多园”的发展模式,在规划总面积达95.2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积极构建着“一核一轴三组团”功能布局,以形成多层次、开放式的总体发展布局。 近日,顺德发布的《顺德区开放引领创新驱动三年行动计划》再次为高新区发展助力。计划提出,要建设开放协同的创新载体,着力将顺德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高新区。 “该计划的提出,让高新区能更好利用政策优势扶持园区企业,进行自主创新。”顺德高新区管委会经济发展局局长甘智敏表示。 顺德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张志永介绍,高新区将重点发展智能家电、先进装备制造、生命医药和现代服务四大产业。目前西部启动区规划为18.6平方公里,总入驻项目达21个,其中有5家投试产、1家进行设备调试、6家即将封顶。下半年,超过5万亩的孵化载体即将动工建设,为高新区的智能制造产业发展孵化更多企业。 其中在资金扶持方面,张志永表示,从省到区已经建立专项创新扶持基金,高新区亦设立了首期2000万元的产业基金作为补充,“我们会选择符合产业前景发展的企业,根据企业的意愿,重点在企业启动阶段进行扶持,以真正能帮到企业进行创新。” 同时,顺德高新区也在寻求外部资本的“联姻”。去年7月,顺德高新区引入合作方,由中交城投参与西部启动区一期城市综合开发项目,该项目合作范围包括智域城及高端产业片区,计划6年内完成基础设施建设,8年内完成整体开发。 配合顺德高新区申报国家级高新区的任务,中交城投顺德公司产业招商部副经理关晓欣介绍,今年该公司预计投资7亿元,包括新建从高新区到大良新城区的快速干道,建设顺德南部最大公园群、新建中小学等,从交通、配套、环境三方面提升高新区配套环境。 ■平台创新 一个老牌五金产业镇的新探索 用膝盖轻轻一碰,装有液压传动技术的厨柜快速弹出;手机进行操控,能随意调节屋内家具的打开方式。 在顺德区勒流街道五金产业创新中心的展厅内,平常不起眼的五金器件正组合起来,展示着更方便的高端功能和更顺畅的使用体验。 近日召开的广东省专业镇协同创新工作现场会提出,加快构建镇域开放型创新体系,大力推动专业镇创新发展。勒流五金产业创新中心等平台,正是当地探索专业镇创新的一项有效尝试。 用创客思维整合传统产业 顺德拥有国内最大的家居五金产业集群,五金产业规模占全国中高端家居五金市场的60%,而勒流占到全区五金工业总产值的一半。 但另一方面,作为勒流传统支柱产业,五金产业虽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和较高市场份额,此前却一直低调地不为人知,不免遇到发展瓶颈。如何突破创新,进行产业升级? 2013年底,勒流五金产业走上抱团发展的道路,成立了勒流五金产业协会,搭建起五金产业集群的公共服务体系。 韩旭东介绍,协会下设五个服务平台,帮助企业进行自主品牌的建立、人才的培养,并参与到产业标准的制订当中,以获取“话语权”提高知名度。而协会旗下的五金产业创新中心更搭建起一个资源共享平台,“我们用创客的思维整合行业,帮助整个行业做创新的提升。”协会秘书长薛蓉说。 协会邀请了国内外的产业链设计师团队,并整合了机械制造业的人才资源放在平台上,通过互联网进行技术对接。 “当会员企业提出需求,我们的设计师和制造业人才就能以‘接单’的形式,提出方案来解决需求。”薛蓉介绍。而未来,这样一种对接的模式还会运用到泛家居行业,为房地产等企业提供一整套五金解决方案,用创新包装的模式解决新需求。 为企业提供针对性自动化改造 一方面是对外打品牌,提供整套行业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勒流也在帮助企业进行工艺技术的提升。今年4月,在政府指导下,三扬科技、五金协会、勒流职业技术学校等30余家企业和单位共同成立了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将利用3—5年时间发展和培育企业,实现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帮助企业转型。 “勒流的五金企业在工艺上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中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帮企业做好自动化技术的咨询。”智能制造技术应用中心主任颜霏表示,中心不光整合行业内外资源、聘请专家当顾问,还为企业搭建起一个公共的技术提升平台。 在自动化改造方面,平台分为四个层次,包括最基础的现场管理提升、班组管理能力提升、流程化及标准化的提升,再至企业具备生产自动化、管理信息化、企业工业云等要素外,提供企业运营的顶层设计。 “企业的自动化改造需逐步推进,并非一蹴而就。”颜霏说,因此在技术提升方面,平台的专家会根据企业情况提供相应的技术咨询,例如何时进行流程理顺来稳定产品品质、提升效率,何时进行“机器换人”等。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