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专家表示,生活能力和健全人格培养更重要,家长不要剥夺孩子心灵成长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机会 婴幼儿家长已在关心“学习问题” 根据《报告》,在家庭教育中,妈妈们是当仁不让的主力。数据显示,在参与调查的接近7000名家长中,妈妈占比接近80%,爸爸只有20%不到,其余则是爷爷奶奶等长辈亲属。 对于孩子的不同年龄阶段,父母的关注重点也随之不同。在婴幼儿(0- 3岁)时期,家长们最关心孩子的“吃喝拉撒”,前三个被重点关注的问题分别是孩子的排便健康、吃饭习惯以及健康问题。其中,超过55%的家长认为,孩子“需要排便训练,正确顺利排便”。 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仍处在婴幼儿时期,家长们已经开始关心孩子的学习问题,在0-3岁这个时期,更多关注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从婴幼儿家长的主要烦恼来看,除排便健康、吃饭习惯、健康问题之外,阅读兴趣位列第四。《报告》分析认为,对早教的重视说明了家长把教育孩子的时间点提前到了婴幼儿阶段。 从幼儿园起学习问题就让家长倍感焦虑 对于4岁以上的少儿乃至青少年,从总体上来看,家长们依旧关心孩子生活问题,包括穿衣、吃饭、日常行为习惯等。从整体上看,家长们认为孩子存在素质能力缺乏,集中在有拖延症、缺乏吃苦耐劳能力、身体健康问题多、动手能力弱等。 从低龄儿童阶段(4-6岁)来看,孩子的学习问题越来越受家长关注,尽管这一阶段的孩子还未到学龄,但不少家长已经开始焦虑。《报告》表示,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父母最关心的十个问题中有5个涉及到学习,如孩子注意力集中问题、不愿意主动学习、无法静心学习、读书习惯差、学习不够勤奋。 《报告》还指出,青少年(7-18岁)的家庭教育,对学习问题的关注完全占据了上风。这一时期的孩子,大多处于小学、中学阶段,面临中考、高考等多重升学压力,在家庭教育中,学习问题最让家长们焦虑。除懒散的生活习惯和拖延症之外,家长们大多认为,这一时期的孩子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观点 专家视角:家长不要单纯强调智力开发 1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 家长焦虑病急乱投医,商业机构因此获利 储朝晖并不赞成“智力开发”这一说法。“不应该用‘智力开发’这个词,智力本身就是存在的”。 储朝晖认为,造成家长焦虑的主要原因在于,家长对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状况了解不够,家庭教育受到当前市面上家庭教育类读物的影响,但不少该类读物本身并不具有科学性,反而情感性、商业性更强。由此带来的问题是,家长焦虑加重,病急乱投医,商业机构因此获利。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会有某一方面呈现优势,某一方面呈现劣势,这是正常的。”储朝晖指出,而强硬给孩子外加训练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个是训练、培训的可能恰恰是孩子的优势方面,但即使不训练,孩子在这方面的表现也比较优秀;另一种情况是,训练项目刚好是这个孩子的劣势,在和同龄孩子的比较中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孩子怎么这么笨?”但实际情况是,每个人各有优劣势,呈现劣势的方面,并不代表就是孩子笨。 储朝晖建议,家长不要过多地去开发孩子的智力,而是尽可能在儿童玩游戏的过程中观察孩子哪一方面是优势,哪一方面相对弱势,这个过程中家长也可以逐渐让孩子发展成有自己特征、特点的孩子,而不是千人一面。 2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广东省幼儿教育研究会副会长袁爱玲: 家长要谨记:聪明并非成才的唯一关键 袁爱玲分析指出,“家长如此重视早教,其实也有原因,根据孩子大脑发育的规律,如果我们抓住他(她)的某个敏感区培养某项能力,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不过,袁爱玲指出,孩子的人格心理健康、品质培养也很重要,不能存在偏废的情况,“不要忘了其他敏感区的培养,五六岁之前形成的人格,哪怕到了八十岁还能看到影子,这说明学前教育是基础中的基础,就像盖房子打地基,差一根桩都不行,基础教育观念片面容易造成孩子迷失方向,家长要谨记———聪明并非成才的唯一关键。” 袁爱玲表示,“智力开发”的本质并非让孩子学习特长,而是应该从生活技能的培养开始,“有些家长为了让自己孩子学习好,连自我服务的意识和能力或者愿望都没有了,被家长承包了,然而家长不知道其实他剥夺了孩子心灵的成长,也剥夺了孩子非智力因素发展的机会,所有有些孩子才会高分低能,有才没德,聪明过人,心理脆弱。” 3 从事多年早教的曾老师: 教育是需要等待的,避免盲目跟风和攀比 至于“早教”课程,曾老师表示,“早教课程无非是对孩子某一方面的潜能进行启蒙,给予孩子更多的刺激。如果有一个孩子在音乐方面有超出同龄孩子的感知水平就会建议去报早教班。但我坚持认为,对0到3岁阶段的孩子,让孩子学会了解日常的生活,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兴趣和特长方面,等孩子再大一点报也不迟。” 曾老师表示,家长应该多多了解自己的孩子,从自己孩子出发,而不是“我认为”。“有名的不一定最好,适合自己孩子的才最好,避免盲目跟风和盲目攀比,教育是需要等待的。”谈到早教课程设置,她说,早教的课程不应该像一般辅导机构上课的形式灌输知识,而应该是让孩子在体验快乐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已有经验,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寓教于乐。” 交锋 观点碰撞: “赢在起跑线” 到底有没有必要 有家长仍依赖早教机构做好智力开发,有家长希望孩子更“原生态” 在应对孩子学习问题的家庭教育实操上,目前不少家长仍然依赖于市面上的各种早教机构,“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不可避免地仍是一种主流声音。但也有8 0后家长表示,相比起参加各种课程,快乐玩耍就是最好的学习方式。 案例1依赖早教:“孩子没才艺可不行!” 三岁的佳悦正在上音乐班,此外,她的妈妈梅小姐还给她报了一个天才宝贝班。“趁我女儿还没有去上学,我得让她多上上兴趣班,不然等到了学校,别的小朋友多才多艺,我女儿没才艺可不行。”梅小姐说,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而兴趣要从幼儿开始培养,自己的孩子一定要比别人家的孩子更聪明才行。“有个同事的孩子一岁多就开始上早教班了,我家宝宝都快落后别人家孩子一大截了!” 与梅小姐有相同观念的父母并不在少数,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竞争从婴幼儿时期就已经开始,让自己家的宝宝上早教班,是孩子成长中必不可少、不落后于人的重要一步。 按照目前市面上的早教机构分类,目前收费的早教主要有三种模式,母婴医院开办的育儿班、幼儿园开办的早教班、号称专业化的早教中心。其中第三种模式的“花样”最多,主要关注智力开发、兴趣培养等,越来越多家长热衷于其中,让早教市场异常火爆。记者在一些育儿论坛看到不少家长表示,看到别人家的宝宝报了早教自己没办法“淡定”。 南都记者日前走访广州市内的一些早教机构了解到,“乐高语言搭建”、“奥尔夫音乐”、“科学工作坊”、“感官美学课”……五花八门的课程让家长们目不暇接。整体而言,早教机构基本上每节课在100元到200元不等,有的甚至每节课高达400元之上,还有些机构推出了一系列套餐,按课程节数、天数、周数收费。 “每月6800元,早教机构收费比中学补习机构都高!”2岁半宝宝的妈妈李女士说,早教机构教学方式多样,但如何选择课程她其实并不十分清楚,她的宝宝已经上了一个多月的课了,每堂课有七八位家长,带着各自的宝宝,在授课老师的带领下涂鸦、玩玩具,做一些亲子游戏。“有时候觉得这些游戏在家也能带着宝宝一起做,何必要花这么多钱来早教班呢?可是一想,又觉得看着自己家的宝宝和别人家的宝宝在一起玩耍,家长也能相互交流一些育儿经验,就觉得花这些钱也是值得的。”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我国对早教机构资质的认定,各地并没有统一规定。 案例2玩中探索,相信孩子好奇心的力量 “坚决不在幼儿园里学小学课程的内容。”80后妈妈吕小姐的儿子刚2岁多,她有一套自己的育儿方法。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童年是在各种培训班和各大少年宫之间的奔波中度过的,学电子琴、绘画、舞蹈、书法……吕小姐不希望孩子跟自己一样过得太累,让孩子的童年玩得开心更弥足珍贵。她告诉南都记者,自己小时候,尽管学到了一些有意思的东西,也丰富了童年的体验,但这种被动式的学习,对于性格形成的影响并不太好。 对于儿子的培养,吕小姐希望让孩子能以更开放的心态、从玩中自己探索,“相信孩子本身的好奇心的力量,比任何父母强加的都更有效果。” 日常家庭教育中,吕小姐也会留意西方相关的幼儿教育理念,并从中汲取更合适的教育方法,她认为当前“不少家长津津乐道于给孩子报各种课程,觉得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实质上是很摧残孩子”。吕小姐表示,她希望能让孩子上更多让他自由活动和玩的幼儿园,多锻炼身体,开发一个他喜欢的体育运动,运动是必须要坚持的。至于音乐、美术等特长,孩子有兴趣就去学学,也不强迫。 案例3若生二孩只会关注孩子的阅读和运动 作为8岁孩子的母亲,游妈妈也总结了自己的经验,当前家长的焦虑更多来自于两方面,一是把对孩子的衡量标准放得太高,“更倾向于拿那些特别突出、在某方面表现特别好的孩子和自己家孩子做比较,压力太大。”二是对孩子养育成本升高,例如早教、各类培训课程的费用都不菲,进而加大家长的期望值和焦虑,转而会自我怀疑:我的孩子是不是有问题? 游妈妈自称学习研究型家长,女儿出生以来,曾尝试多种方法、学习各类流派,尤其在早教这块。游妈妈告诉南都记者,在女儿1岁的时候便将其送到早教机构开始“上课”。“上早教这个事情本身就表现了家长的焦虑,家长认同这种智力需要开发的观念,需要借助机构等各种工具来进行辅助”,游妈妈表示,但是在这种环境之下同龄孩子的家长之间会暗暗互相比较,如果别人家的小孩有什么特长,家长更容易被刺激到,为什么我们家的孩子不会?“受到这种刺激的时候,有些家长会想找类似的学习课程。” “如果我生二孩,会放弃各种流派的方法,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只抓两点,绘本阅读和运动。”游妈妈认为阅读对孩子副作用是最小的,可以说有利无害,而运动则能够增强孩子体能,更健康快乐成长。 来源:南方都市报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