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喜欢和孩子讲道理,总以过来人甚至居高临下的态度和孩子讲,因为他们深信,自己讲的这些道理都是对的,不是前人留下千古名言就是自己几十年生活经验的积累,怎么会有错。正是有着这样的信念,家长会变得愈发理直气壮,甚至是愤怒咆哮,其结果往往是和孩子走得越来越远。 在孩子尚未有思辨能力的时候,他只能凭借感知到的态度进行判断,因此对于家长的愤怒咆哮,他只能理解为,家长是带着恶意的,他不喜欢,因此他会做出哭闹的反应。如果面对十几岁的孩子,他已然有了自己的思想和喜好,面对家长的说教,他会驳斥,碰上心情糟糕时,会选择转身走开,不听就好了,反正家长不懂我。“孩子真不听话?我会害他吗?我可都是为了他好啊!”估计这是大部分家长此刻的心理感受。 您有多久没和孩子好好地聊天了? 家长可能会说,我天天都在和孩子说话啊,注意聊天前面有一个关键词“好好地”。如果只是每天催促孩子写作业,询问考试成绩,数落孩子,这并不能称为好好地聊天。好好地聊天是家长能和孩子坐下来,有一个相对比较长的时间,有一个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当然最好能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比如家里温馨的客厅,或者楼下公园等等。 关于时机: 最好不要在考试前后,这样无形中会让孩子感到有压力,即便这并不是家长的本意。建议在孩子比较放松的时候,比如做完作业的周末,家里人一起庆祝的日子等等,总之要整体气氛是温馨的,让人放松的。往往在这个时候,孩子能在无意中流露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 关于话题: 建议不要以学习考试等作为话题的切入点,这些东西是在聊天的过程中,顺便带入的。孩子不喜欢家长过多干预自己的学习,就和我们不喜欢每天被领导追着问目标问业绩是一样的。 不知道和孩子聊什么,是很多家长的苦恼。通常我会引导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点入手,可有家长反映,孩子除了玩,别的什么都不感兴趣。真的是这样吗?我想对这样的家长说,家长可能真的忽略孩子太久了。孩子的成长是方方面面的,家长把注意力过多的放在他的成绩上,久而久之,家长也就错过了孩子成长之路上的很多精彩。 孩子的兴趣是多样化的,有人喜欢篮球,有人偏爱看电影,有的则喜欢自己动手做些小玩意,总之和学习有关也好,无关也罢,作为家长,也要尝试着去了解,去听孩子说。 您说话时的态度是怎样的? 重要的事情,其实不需要说三遍,一遍就够。当家长不停地重复一件事时,如果孩子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家长的内心其实是崩溃的,坏情绪自然而然就会爆发。 和孩子聊天第一要有耐心,要心平气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和孩子聊天第二要懂倾听,给孩子留有陈述自己想法的余地; 您和孩子说话有没有就事论事? 很多人说话爱把话题扯得很高很远,毫不避讳地说,这是女人常爱走的路线。和自己的另一半争论时,总是剪不断理还乱,谈今论古,上纲上线等等,前提是另一半已经有了包容能力,可孩子就不一样,在他看来,这样的家长就是一个字“烦”。 就事论事其一,只说眼前的事,不说过去的事 比如孩子今天没做作业,就去玩游戏了,破坏了之前商定好的规矩,那家长要做的就是和他谈“破坏规矩”这件事,而不是把之前孩子犯的错,都一一说个遍。本来孩子理亏的事,如果先听到的是一通数落,他还能静下心来思考自己今天的行为吗? 就事论事其二,只说具体的事,不说抽象的事 不要因为一点小事,就牵扯到孩子的未来,更不要动不动就拿上大学说事。上大学本来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可如果总是在这种糟糕的场景中被提到,孩子心生反感也是很容易理解的。 就事论事其三,只说当事人,不说其他人 别人家的孩子都是好的吗?我想家长只是嘴上说说,其实心里还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最棒,孩子不在场的时候,估计没少夸吧。可为什么不把这种夸奖在孩子面前表达呢?反而偏要拿别人家的孩子当样板。 夸别人家的孩子是一方面,有的家长甚至还会援引所谓“坏孩子”的例子,比如“家长看谁谁家的孩子,你要不好好学习,将来就只能和他一样。”人各有自己的选择,这种带着有色眼镜的评价,对孩子品格的塑造其实是无利的。 看完这些,抓紧时间,找个时机,和孩子好好地聊一次天吧。这样的聊天,才是有效地沟通。自己认为正确的,其实未必是正确的,很多事不是非黑即白,看家长从什么样的角度看。听听孩子的想法,他未必是错的,即便有错,也要先学会站在他的角度思考,然后才是进一步地引导。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