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我国陶瓷大发展的时期, 陶瓷制作可以说是蜕变到成熟的境界, 跨入真正的陶瓷时代。 而提起“唐代+陶瓷”, 您只能想到唐三彩? no!no!no! 在美丽的西江边上, 古老的高明人早就已经开始出产陶瓷! 龙窑遗址有段“古” 在灵龟公园里,坐落着一座两层高的龙窑遗址陈列馆,青砖素瓦的背后,沉淀着高明千年历史文明足迹。 公元879年,黄巢率大军攻进广州城,一时间满城风雨,民不聊生,作为唐朝最大的对外贸易港口与重要的财赋供应之地,广州已然摇摇欲坠,对外贸易被迫中止。此时,唐朝庭面对供需断层的现状,不得不另觅港口,建造新的龙窑地址,继续远洋陶瓷营销。 远在珠江主航道下游西江右岸的高明,远离战乱,民风淳朴,其大岗山一带水稳流深,出海便利,天然优渥的地理优势,注定了西江右岸的水面不再平静。沿着西江选址建窑的岭南节度使派遣官员,一下子相中了这片有天堑之隔的地域,由此,开始了烧窑制陶的历史。 考古发掘证明,南粤大地古窑不胜枚举,其中高明区的唐代龙窑历史最为悠久,迄今至少在1000年以上。甚至有学者据此断言,名扬天下的石湾陶瓷很可能就是由此繁衍而来。 沉寂千年的宝藏 1957年,在广东一次文物普查中,人们意外地发现位于高明大岗山一带这些看似散落零碎的瓦片竟是来自唐朝的陶瓷。广东省博物馆考古工作者采用探沟方式,挖出了20多件唐代四耳陶罐、六耳陶罐和用以判断存有窑址的“釉渣”、“红烧土”和“垫烧”。 唐代龙窑遗址窑床 青釉陶、青釉碗、青釉四耳罐、青釉陶盆、三足器、耳杯,这些来自遥远年代的古瓷器,均从高明龙窑遗址挖掘而出,静静地躺在陈列玻璃箱中 青釉四耳罐 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崔勇说:“1986年~1987年,我们才开始再一次挖掘大岗山龙窑遗址。当时高明正处于大建设阶段,龙窑地处较低,若不再抢救很可能就此沉寂,可没想到的是,龙窑如一块宝藏之地,挖掘出千余件珍贵的文物。我们跟唐代典型器物数据库作比对,发现挖掘的出土文物与唐代烧制技术、陶瓷工艺如出一辙。” 与馒头窑相比,龙窑产量大,适合大规模烧制日用陶瓷。当年,高明出产的陶瓷大多为日用陶瓷,由此地沿着当年海上丝绸之路,途经现东盟及印度洋沿海各国远销海外。 青釉碗 青釉陶盘 千年历史沉浮,大岗山山风依旧,却物是人非,前人在此地俯首埋头烧窑的场景早已随着历史没入江底。唯有在龙窑遗址陈列馆,方能寻得往昔的蛛丝马迹,让今人看之赏之,感叹先贤的劳动智慧。 重焕生机续辉煌 今年3月,高明区博物馆以千年龙窑为主题,自编自导自演了专题纪录片《千年龙窑——高明唐代龙窑纪录片》,借此重现前人陶泥、上釉,以此陶瓷远销海内外的高明晚唐盛景。 如今,在国家“一带一路”大背景下,曾经沿着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绽放四海的龙窑瓷器,唤醒了高明人的文化自信,先人曾经的劳动与智慧,放之于今天,已融入高明人的血液中。 所谓“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在曾经的海上丝绸之路重要的生产基地遗址前遥望,一座坐拥西江17.5公里黄金水道的城市——高明,正熠熠生辉。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