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桂城西约百名高手“再出江湖”比拼织虾笼

2017-3-2 20:20|原作者: 25小时网

       25小时网讯 “预备,开始!”随着主持人的一声令下,靓姨们马上拿起身边的工具开始编织虾笼。个个靓姨都低下了头,用大腿夹着虾笼模,十指不停地在编织虾笼。“唰唰唰~”的声音传入围观者的耳中。


以虾笼编织大赛寻找西约印记 

       今天下午(3月2日),在桂城西约社区举办了一场虾笼编织大赛,寻找西约的时代印记。


       “虾笼编制大赛得到了很多街坊的支持,我们原本估计大概40多人参加,现在足足有110多人参赛呢!最年长的参赛选手已经88岁,编虾笼编了60多年了。”桂城党员支援服务队负责人说道,西约,曾经家家户户编织虾笼,现在已很少人懂这门手艺。


西约寻印,传世手艺

       西约附近没有江河,也没有打渔人家,可是虾笼编织曾经是桂城西约社区引以为傲的传统产业,家家户户都会编织虾笼,最兴旺时曾达到每月出货量3-4万个。

       早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西约就出现了编织虾笼的工艺。当时的南堤市场有很多渔具店,老板准备好竹子后请人将竹子加工做成虾笼。而勤劳的西约居民在每天的傍晚或是农闲时节,都会接一些加工虾笼的活,帮补家计。

(阿姨说十几年没编虾笼了,幸亏手艺还在,感觉像回到了当少女的年代)

       编织好的虾笼会有老板上门收购,以前一个虾笼卖一毛几分,现在是一块钱一个。

       早期的西约居民用竹篾编织虾笼,但竹篾锋利,容易割伤手。到了九十年代,则改用塑料胶丝代替竹篾。

(胶丝在巧手上翻飞,虾笼逐渐成型)

       到了现在,因为虾笼需求量大不如前,村里会织虾笼的年轻人很少。但是在西约的小巷里依旧能找到那些编织虾笼的老人,编织着逐渐褪色的记忆。


编出旧事记,织出虾笼情

       编织虾笼的过程并不复杂,先把细细的竹篾(胶丝)紧紧地缠绕在一个小竹圈上,这个过程被称为索篾,缠绕在小竹圈上的竹篾(胶丝)就成了梗,用一条长竹篾(胶丝)绕着梗一圈圈地编织下去,最后盘口,这样一个西约虾笼就大功告成了。虾笼分为大中小三种尺寸,大笼56根梗,中笼46根梗,小笼22根梗。

       编织一个小虾笼大概是40分钟,大虾笼是50分钟,熟手工30分钟就能完成一个小虾笼。上百位选手“高手过招”再现编织虾笼盛况。

(一位婆婆抱着孙辈前来参加比赛,单手编织依然很厉害哦!)

回味六十载的虾笼情愫

       今年已经88岁高龄的陈月萍婆婆是桂城西约土生土长的“自家闺女”,她见证了虾笼编织兴盛荣衰的历史。

       她二十多岁就学习编织虾笼,与虾笼打了60多年的交道,一眼就能分辨出虾笼编织有没有偷工减料。年轻时候靠编织虾笼维持生计,一天最多能编十四五个虾笼。现在年纪大了,手脚没那么灵活,心情好的时候还能编六七个。

(陈婆婆的心情很不错,大概想起了以前生产队年代的很多事情吧!)

以传统手艺守护海上疍家文化

       “这次的比赛作品将会在三山北区渔村展示,试想一下,走进与高楼大厦隔绝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三四个虾笼,旁边晾晒着渔网,乌篷船停泊在江边,这是多么原生态的画面。”

(小孩子被新奇的虾笼吸引住了)

(捕获一个心灵手巧的“男神”!)

(小女孩看着年轻的妈妈秀绝技!)


       其实并不奢望一定要把编织虾笼这门手艺发扬光大,毕竟时代在变迁,老手艺始终会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是,起码要让后辈知道和了解西约虾笼编织的历史和故事,有些东西再不挖掘出来就真的会消失。

文/25小时网 周雪莹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