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与鱼塘相隔的小径上,分布着蚕宝宝木屋。 ■央视新媒体直播西樵桑基鱼塘。(视频截图) 生猛跃动的活鱼、葱绿茂盛的桑叶、激情澎湃的龙舟训练队……昨日,藉着世界环境日的到来,南海区西樵镇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桑基鱼塘因环境生态修复成效显著,被央视挑选为广东省直播点,以航拍、直播等多媒体传播手段,向国内外观众展示南海生态修复的又一成果。 自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以来,南海区加大了对区域范围内山水林田湖一体化生态保护力度,同时加快推进生态修复工作。其中,南海区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深入挖掘文化资源,融合渔耕文化、岭南文化、丝绸文化等为代表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遗产,使古老的桑基鱼塘重焕新生。 央视新媒体点赞桑基鱼塘 “在这里,我们能看到广东最美的桑基鱼塘。”直播现场,央视全媒体记者以航拍、直播的方式还原了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内的桑基鱼塘、蚕文化、水生态景观、渔民网鱼、龙舟文化及结合现代进程延伸出的农业观光游玩区。同时,在直播过程中与网友互动,解答网友对于桑基鱼塘及岭南文化的一些疑问。 央视直播所选取的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位于西樵山下,气候温和。园内河涌密布,基塘相间,是珠三角地区现存面积最大、保护最好、最为完整的桑基鱼塘,沿西樵山山南路下山至半山腰俯瞰,连片鱼塘如宝石一般镶嵌在地上,田园风光与樵山美景相映成趣,具有独特的渔耕文化韵味。 “以前的农户大部分都是靠种田、养鱼为生,鱼塘旁边还会有养猪场或者养鸡鸭场,动物的排泄物会用作饲料养鱼或植物化肥,气味相当大,环境也比较差。”据当地村民描述,这一带曾经存在多个养殖场,但由于时代变迁以及产业变化等各种原因,这些养殖场逐渐被丢弃、荒废,其中的脏乱差问题却遗留了下来。 近年来,西樵镇对该片鱼塘进行生态修复,首期以西樵山南麓约500亩鱼塘片区为中心,通过鱼塘标准化整治和在塘基种植桑树,恢复了桑基鱼塘的风貌,并结合其中的生态养殖文化,建设成为集游玩、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体验式文化旅游园,打造成具有深厚岭南农耕文化内涵的观光旅游区。 生态修复古老桑基鱼塘焕发新生 随着近年来“创森”工作的推进,南海区高度重视湿地的生态保护和生态修复,结合农田整治、水环境治理等,不断加大对该片桑基鱼塘改造提升的力度,通过积极实施水源和水质保护、河岸保护、鱼塘标准化整治,推广塘基种植桑树等工程,逐步恢复了桑基鱼塘的结构与功能,使古老的桑基鱼塘重焕新生,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据了解,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水生态景观修复工程主要包括主河涌、次河涌沿线绿化种植、滨水景观营造、河道跌水等工程。种植作物包括香樟、黄瑾、垂柳、水松、红千层、黄花鸡蛋花、红刺林投、桃花、非洲茉莉、黄榕球,及地被慈姑、旱伞草、花叶芦竹、黄花夹竹桃、黄金叶等。 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通过水生态景观修复工程有效保护了桑基鱼塘湿地生态系统,形成一山一水、山水相依的自然美景,成为佛山独具特色的城市绿色生态名片。 生态修复亮点 本地农业引进专业人士 与以往“小打小闹”不一样,打造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的关键,是以专业规范的企业单位代替单家独户,因地制宜种植、圈养,规范化、合法化管理园区,造就良好生态环境;同时,以专业技术人员指导种桑、养蚕、刮鱼(捕鱼)等事宜,教授当地村民相关技术,发展双向经济。 选取现有鱼塘边栽植桑树,每条塘梗栽植2至5行桑树,春季栽植,夏季养蚕,蚕沙喂鱼。塘基桑园采取“改土、多肥、良种、密植、精管”的集约经营方式,以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同时,保护自然塘基,恢复本地的乡野植物,保存野生种质资源库;通过在池塘水面制作浮床,种植各类蔬菜;在塘基岸边搭建植物棚架,栽植藤蔓类的瓜果蔬菜,增加植物对光能的转化和利用效率,提高经济效益。 此外,园区还通过控制湿地水质污染源,改善湿地生态系统赖以生存的非生物环境,提升水质。 科技推动增加“桑蚕”附加值 传统的种桑养蚕只限于养蚕,相对来说做法比较单一,中间过程中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浪费。而随着技术的创新,现时的种桑养蚕已经向种桑养人迈进。 据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相关负责人介绍,种桑养蚕整个循环面上,桑树的桑叶是蚕宝宝的“粮食”,同时,其本身具有清肝明目、疏风散热的功效,故可通过相关技术转化为桑叶茶,供现代人饮用;桑椹是桑树的成熟果实,口感酸甜,具有良好的防癌、抗衰老等作用,可直接食用或进行综合利用制成桑果汁饮料;桑枝富含黄酮、桑色素等活性物质,具有祛风湿、利关节等作用,与灵芝一起栽培,经处理可制成保健冲剂。 另一方面,用桑叶养殖的蚕,其蚕沙可用来喂鱼,蚕吐丝结茧后可销售到丝厂进行加工,制作丝织品,蚕蛹则富含蛋白质等营养物而作食用,亦可作为鱼的饲料。 可以说,种桑养蚕现在已变成了一种重要的经济方式,充分利用到桑基鱼塘的任何一个循环环节。 创新农业观光生态旅游模式 桑基鱼塘的发展,既促进了种桑、养蚕及养鱼事业的发展,又带动了缫丝等加工工业的前进,发展成为一种完整的、科学化的人工生态系统。此外,因蚕丝业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背景,而在现代社会发展进程中,人们对于农业生态环境也有了不一样的见解和追求,因此,从桑基鱼塘中引出一条休闲娱乐线路,发展农业观光生态园形式,以供市民从娱乐中了解桑蚕文化。 目前,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内,可摘桑果、游船捕鱼,同时,新增了拓展区、挖掘区、蔬菜种植园区等游玩区,市民可以在岭南水乡中亲近大自然。 五一小黄金周期间,渔耕粤韵文化旅游园成功举办了首届捕鱼节,现场不仅可体验捕鱼达人的乐趣,还有岭南水上婚俗展示、中华武林绝技汇演等有岭南民俗特色的活动。另外,园区新增的军事主题游乐项目、创意文化演出大舞台、水上游船与碰碰船、天鹅湖等项目也正式对外开放。 花艇接亲、西樵大饼与蚕茧做聘礼、桑果与桑果酒等习俗一一复原,展现了水乡风情的瑰丽与民俗的丰富。 媒体视角 关注生态农业生产形式 央视新媒体通过无人机航拍,将桑基鱼塘的美态展现给国内外观众。桑基鱼塘是珠江三角洲一种独具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生产形式,因其生产上形成良性循环而出名,是典型的人工与自然复合型湿地生态系统。 把低洼的土地挖深为塘,饲养淡水鱼;而泥土堆砌在鱼塘四周成塘基,可减轻水患,这种塘基的修筑可谓一举两得。桑基鱼塘是塘中养鱼、塘埂种桑的综合养鱼方式,从种桑开始,通过养蚕而结束于养鱼的生产循环,构成了桑、蚕、鱼三者之间的密切关系,形成塘埂种桑、桑叶养蚕、蚕茧缫、蚕沙、蚕蛹、缫丝废水养鱼、鱼粪等泥肥肥桑的比较完整的能量流系统。 关注当地村民幸福获得感 珠江三角洲有句谚语“桑茂、蚕壮、鱼肥大,塘肥、基好、蚕茧多”,充分说明了桑基鱼塘循环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 镜头里的鱼塘,渔民们正好在刮鱼。刮到的这一网鱼,大约有七八千斤重,主要有草鱼、大头鱼、鲢鱼等。由于是纯天然,桑基鱼塘的鱼一般每公斤会比市面上的贵5~6元。 “正是有了政府下大决心、花大力气进行修复整治,才能使我们的生活环境变得如此生态自然,还能通过自身的努力,收获幸福的生活。”渔民们满足地说。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