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全国570万考生走进高考考场。40年后的2017年,全国约有840万人走进高考考场,而陕西有近33万考生参加。 40年来,通过高考,有2亿多人成为各行各业的佼佼者甚至精英。高考,不仅为国家选拨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才,而且改变了许多普通人的命运。 高中毕业下矿当临时工 现在是一家公司老总 人物档案 蒙进喜,男,59岁,籍贯陕西澄城,1977年考生,录取院校:北京林业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 大学毕业后,先后在西北人造板机器厂、陕西省木材公司、陕西省物资贸易中心工作,曾担任海南省台资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海南省台湾同胞投诉协调中心主任等职。 因机构调整,2000年下海经商,现任陕西恒源装饰配置有限公司总经理。 人物语录 小学5年级时,我悟出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寻找问题,总结规律并纳。这样就会在同一时间内提升学习效率,从小养成的这种习惯坚持至今。 “明年就60岁了,退休后,想回家乡做公益事业,办教育。”2017年5月24日,西安城南,在夕阳余晖映照下,蒙进喜笑着回首往事,“40年前,要不是高考报完名患了一个月伤寒,成绩会更好,说不定会考到北大、清华。” 蒙进喜出生在澄城县庄头镇蒙家村,从小就禀赋聪明,学习优异。还在上小学5年级时,无师自通,他将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即使数学考百分也并未沾沾自喜,而是将试题重做一遍,琢磨出至少3种不同做法,然后甄别其中最快捷最好之法。 1973年高中毕业后,瘦小的蒙进喜撑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到煤矿和硫磺矿先后当矿工。尽管是临时工,但他干活踏实认真。1977年10月的一天,他刚从矿井上来休息,听到矿区大喇叭说马上要高考了,这消息如春雷,让他和许多人震惊继而喜出望外。 “当时情况非常特殊,一本书都没有。”蒙进喜说,课本早送人了,高考报了名,就在准备复习时,他突然身患伤寒。距高考仅有20天时仍未痊愈,只好找出以前的学习笔记,咬着牙带着病痛复习。 高考前一天,病痛让他无法入眠,索性爬起来复习,直到高考当天凌晨三四点才睡着。 1977年12月9日高考第一天,首场考数学,蒙进喜因身体原因昏昏沉沉地想放弃,后在同学劝说下坚持参加考试。结果,因身体缘故,几道大题原本会做却错了。一整天,他心里很难过。高考第一天结束,天黑才回到家,他简单吃碗红苕面条就上床休息。第二天稍微有了精神参加语文和理化的考试。 时过40年,提起当年的作文题《难忘的一天》,蒙进喜仍不假思索记着开头:“今天,当我坐在窗明几净的考场参加高考时,内心激动万分。高中毕业后,我从来没有想到,还能有今天这个机会考大学。没想到党和政府能给我们这批年轻人这么好的机会,让自己有机会成才……如果考上大学我就有机会深造,我的命运跟随国家命运将改变提升……” 1978年春天,蒙进喜踏上北去列车,第一次到了首都,踏进了当时的北京林业学院的大门,成为木材机械加工专业的学生。 下乡插队在砖瓦窑干活 现在是著名评论家 人物档案 李国平,男,57岁,1977年高考生,录取院校:西北大学。 现任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小说评论》主编;陕西评论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陕西省人文社科领域顶尖人才;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论批评委员会委员。 人物语录 高考大军中,我不是突出者,更不是优秀者,仅是幸运者。我感念中学时代的好老师。因为初、高中打下的基础好,我注重学习读书、积累深厚。 人生有盲点,要不断地学习。高中时代是人生理想的萌芽期,而大学时代是人生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期,大学生活能助理想的翅膀变成现实。 李国平出生在陕西泾阳。1976年元月,高中毕业一年的李国平作为知青在本县云阳公社樊尧大队插队。云阳是吴宓等历史文化名人的家乡,民风和文化底蕴浓厚。 李国平和来自咸阳、西安等地的知青一起在砖瓦窑场干活。 “作为当年高考知青,我至今感念我所插队的生产队,”2017年6月1日,在省作协办公室里,燃起一支香烟,李国平的思绪随着袅袅升起的烟雾回到40年前。 当年生产大队支书、大队长对知青们都很宽怀。高考前一个月,知青们不用再在砖窑场干活,可回家复习。 1977年12月9日,李国平骑着自行车,从家里赶了30里路,到了云阳考点考场参加高考。 李国平笑着说,当年填报志愿时,因为不太懂专业,第一志愿报的是武汉大学图书管理系,在当时全国仅有两所高校设有此专业,除了武大,就是北大。因喜欢读书,误认为考上图书管理就可常在图书馆看书了。 当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李国平成为西北大学中文系的一名新生,这是他的第二志愿。当年中学同校6个班300多人中,考上大学的寥寥无几,李国平始终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幸运儿。 1978年春,李国平走进了西北大学校园,当时同班71人年龄相差十多岁,自己和其他4名同学年龄最小只有18岁。 李国平自己也没想到,6年后,自己会走进陕西省作家协会大院,成为《延河》编辑部编辑,更幸运的是,与著名作家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成为同事。 贝弗里奇曾说过:“成年人上升高度只能达到青年时期打下基础的一半。”李国平阐释,这句话的含义是:一个人在青年时期做事的积累有多么充分,就能决定自己在未来上升空间有多大。 毕业后11年才等到高考 现在是著名经济学家 人物档案 张宝通,男,70岁,生于陕西安康,经济学硕士,1977年高考,录取院校:西北大学。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陕西省城市经济文化研究会会长,联合国世界丝路论坛中国委员会高级顾问,一带一路国际智库首席经济学家,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陕西省城乡规划委员会专家,注册高级咨询师。 被评为2005年度陕西十大杰出经济人物、2006年度西部经济建设功勋人物、第二届西部十大风云人物。 人物语录 感恩高考,让我从一名物理老师一步一步走到省社会科学院,走到现在。是高考改变了我们的命运。 现在我们教育有一个误区:教育孩子不是百米赛跑,并非是什么输在起跑线上,教育恰是马拉松式的赛跑,赢在终点上。 人生除了沉淀积累之外,最关键的是培养自信心、自学能力还有自我管理的能力。 “我父亲是山东人,在安康工作,1947年我出生在安康。”5月31日,精神矍铄的张宝通先生说,“父母都工作在安康,从小我就偏科厉害,喜欢数理化。1963年小学毕业时从安康考到西安上中学。当时,全省统考,各地市特别优异的录到西安的4所知名中学上学。” 16岁时张宝通离开安康,只身到西安求学,培养了他很强的独立性。1966年,高中毕业期间,张宝通和同学们领取高考毕业证期待参加高考时,记忆中是当年6月份,国家停考。1968年,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张宝通随着同学们来到宝鸡,在当时的硖石公社一个生产队插队。 在农村,张宝通和知青们一起白天劳动,晚上点着煤油灯学习。他尤其喜欢看两类书籍,一类农业方面的,另一类是历史、哲学、政治经济学、小说等。当年,知青们有一个“马列小组”,经常聚在一起关心国家大事、学习政治知识。他们还到宝鸡造纸厂购买废旧报纸和书籍,常常是一毛钱可以买到一斤的书籍,大家如饥似渴地阅读。 两年后当地招工,张宝通成了当地龙泉中学的一名物理老师。他是当时该校唯一没有备案的老师,但每次考试学生们的成绩都在年级遥遥领先。 1977年高考时,他本想报政治经济学,但当时因是物理老师就只能报考物理。高考成绩揭晓,张宝通被西北大学录取,成为该校物理系半导体专业大学生。张宝通回忆,1978年,大一时,同学们经常向他求教物理问题,他俨然成了同学们的老师。 大一第二学期,他找到西北大学要报考政治经济学研究生被拒绝,后又找到大学政治经济学何教授,当时何教授已是全省著名的政治经济学家。惊讶的何教授当场出考题,结果没有难倒张宝通,学校开绿灯让本是大一学生的他考研,结果,当原来同班同学正上大二时,他开始了3年研究生的学习。 硕士研究生毕业,张宝通进了陕西省社会科学院,而他高考时的同班大学同学才刚刚大学本科毕业。 当两年民办教师再高考 现是大学知名教授 人物档案 刘生良,男,60岁,博士,籍贯陕西洛南。1977年考生,录取院校:陕西师范大学。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经学会理事,中国屈原学会常务理事,陕西师范大学教学督导、文学院教学委员会主任。 人物语录 我是从秦岭大山走出来的孩子。感恩高考,让我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一点成绩。成功之路虽有万千条,但高考恰是通往成功的一条主要途径。我的感悟是,借助自己的优势提升自己。 2017年5月26日,儒雅的刘生良教授轻啜一口清茶,思绪回到42年前:1975年,18岁高中毕业的刘生良回到生产队当会计,一年后,通过选拔成为一名民办语文教师。虽说是民办教师,但他工作态度一丝不苟,教出的学生成绩名列前茅。 40年前的高考,对刘生良而言颇有戏剧性。 当他见到刊登高考消息的报纸时距高考不到一个月。因担心耽误学生,刘生良没报名,直到父亲到校严厉敦促后才去县招办,但“报名截止,没报名表了”。 心事重重的刘生良在返校时遇到了教务主任,得知恰好有一同事放弃高考报名,于是,这份空白报名表就给了刘生良。 “第一场数学,”回忆起当年,刘教授不好意思地笑了,“后面几道大题较难,没有做完,时间就到了……” “当年的作文题有两道,可任选一题。”提起高考作文,刘生良记忆犹新,“一个是《难忘的一天》,另一个是《写给全国科学大会的一封信》,我思考后选择了后者。” “今年考不上,好好复习明年继续考。”刘生良说,高考后心态很平和,没敢奢想能考上,照常当老师。 “你考上大学了!全县第二!”刘生良永远记得,高考成绩揭晓那天傍晚,自己肩挑东西从家正往学校走半路上有人向他大喊的情景,当年全县文科千余考生仅考上14人。 1978年元月,刘生良被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提前录取。之后,他在工作岗位上考研、考博。前些年陕西师范大学首届名师评选揭晓时,刘生良名列其中。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