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在楼市中有一个很流行的词——“毕房族”,顾名思义,指的是刚刚毕业就买房的人。 谈及“毕房族”,虽然是在一种“羡慕妒忌恨”的语境里,但是不少人难免会戴着“啃老”的有色眼镜来看他们。然而,时代在变,楼市不断向前,我们的观念怎能一成不变? A、 “能力范围内”“第一时间”是前提 提到“毕房族”,我们不妨把时间拉长一些,换一种说法——年轻人毕业后,该不该在能力范围内第一时间买房?答案是肯定的。 “能力范围内”指的是两方面,包括父母资助首付的能力以及年轻人独立还贷款的能力,都要达到购房的要求。竭尽几代之力超负荷购房、盲目头脑发热跟风购房当然不可取。在评估购房能力的时候,应该持不保守、不激进的态度。 而“第一时间”指的是尽早确立理财意识,购房其实是理财的一种形式。时代变了,每一个代际都各有其性格。有调查显示,就拿理财这件事情来说,“90后”比“70后”“80后”都更有自觉意识。 调查显示,70.4%的受访“90后”正在理财,25.8%的受访“90后”正有理财的打算,仅3.8%表示不会理财。而“90后”所崇拜的多为商政界精英。可见在理财观方面,“90后”年轻人要甩“70后”“80后”好几条大街。 在能力范围内第一时间买房,尤其是买入现房,不仅可以节省租房成本,还可以大概率跑赢通胀,并建立起一种更负责任的理财观,避免“任性跳槽”与“随性月光”。 B、何时购房,其实选择的是游戏方式 假设每年的通货膨胀率是3%,国内top10城市的平均工资涨幅为8%(其实30岁以下的年轻人的工资涨幅比平均数要高),这就很容易得到一个大概的结论:每年你的购买力都会提高约5%。 但从近几年房价的走势来看,通货膨胀率远低于房价增长率,所以,综合购买力不等于房产购买力。 所以买房问题,其实是一个有趣的赛跑游戏,游戏规则是:如果你预期自己的工资涨幅会大幅跑赢所在城市的房价增长率,那么你可以晚点买房。虽然买得晚,但是房价的上涨对你的影响并不算太大,因为你依然买得起。 相反,如果你预期自己的工资涨幅可能和所在城市的房价增长率差不多,或者不如房价增长率,那么,在能力范围内尽早买房尤其重要,以避免在未来的某一年,当你不得不买房的时候,却发现已经被房价的列车远远抛下。 当然,这样的假设建立在未来房价稳步上涨的语境里。在一线城市,比如广州,楼价稳步上涨依然是大概率事件。 假如你有100万,在羊城可买咩房? 驳论 1、买房,需要放弃“诗与远方”吗? 有很多鸡汤文这样说:年轻的时候,最重要的是梦想,是“诗与远方”,“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然,这话说得没错,假如人生的梦想只有买房,那以后拿什么和小辈们吹牛皮? 然而,问题是,在能力范围内第一时间买房,就必须放弃梦想、放弃“诗与远方”吗? 买房子,给年轻人带来的最大影响当然是房贷问题。每个月的银行按揭是铁打不动的,这就给年轻人的现金流提出很高的要求,这对“任性跳槽”的约束力也是最大的,而一定的自制力与职场规划,其实更有助于实现人生的积累,让自己离梦想更进一步。 美国两位心理学教授曾对频繁跳槽的人进行了研究,他们发现,频繁跳槽者主要分两种类型:一种是“逃避驱动型”;一种是“进步驱动型”。“进步驱动型”的人能够自我指导,有取得成绩的强烈驱动力,他们频繁跳槽是为了让职业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还有一部分人,频繁换工作可能只是出于“任性”和“好玩”。父母在经济上鼎力支持,他们肩上几乎没有家庭负担,于是在职业道路上具备了“任性”的资本,稍有不顺心便撂挑子走人,所谓的“诗与远方”,更成为他们逃避压力、任性辞职的理由。 对前者来说,跳槽对房贷来说并无影响,因为“进步驱动型”的跳槽是理性的,工资只会越来越高;但对后者来说,还是买房吧,经济上会倒逼出更成熟的职场价值观,对年轻人未来的规划利大于弊。 驳论 2、啃老可耻?不妨试试“代际金融” 年轻人购房首先面临的第一道坎是首付,所以离不开父母的支持。举家庭之力甚至两个家庭之力的“中国式购房”深受争议,却因其“现实合理性”成了“惯用模式”。 在这个“惯用模式”中,又有两个极端的现象:一个是孩子(成年人)借钱不用还,至少是没有约定怎么还;另一个是我自尊我自强,“父母的钱我不碰”。 然而,有没有另一种思维,能让彼此双赢? 有的,那就是代际金融。简单地说,就是把父母当做“银行”,子女向父母借贷。 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时间推移,子女的赚钱能力是上升的,而父母的现金流能力是下降的。在通胀的背景下,父母的现金(养老金储蓄)其实有贬值的压力,那么把父母的现金以借贷的形式投入到子女的购房计划里,毋宁也是一种理财。 建议可在保留一定的应急资金之后,家庭制定合理的“代际金融方案”,比如父母借给子女首付,在前5年子女供房压力较大的情况下,子女向父母免息还贷。 父母需要的是现金流和保障,子女需要的是一笔首付好“上车”,在厘清亲情与责任之后,彼此互助,最后达到家庭双赢、资产最大化的目的,不是更理性的观念吗?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