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角色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影响巨大,但父爱的表达却不如母亲那般温柔、直接。本期,让我们在心理学专家的引导下读懂如山的父爱。 扮演多种角色 传统心理学观点认为,母亲对婴幼儿影响更大,因为母亲要喂奶、换尿布,这种亲密的互动要多于父亲。但现有研究发现,孩子天生对父亲“有感觉”。婴幼儿早期,当父亲离开或进入房间时,孩子的反应会很活跃,做出想亲近父亲的表现。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亲扮演着母亲无法替代的角色。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儿童研究所副研究员赵霞告诉《生命时报》记者,心理学上,父亲被看作是孩子挣脱母亲怀抱的关键动因,是帮助孩子走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孩子能够形成勇敢、自信、果断的个性,离不开父亲的影响。 儿时的玩伴。幼儿时期,父子互动中惊险刺激的游戏要远远多于母子之间。和孩子一起“疯”、一起玩乐的过程中,爸爸总能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发现,与妈妈相比,听爸爸讲睡前故事会让孩子更受益。 小学阶段的园丁。所谓“虎父无犬子”,可见父亲对孩子影响之深。进入学龄阶段,作为父亲,要树立榜样,以正确的方法和兴趣引导,将为孩子成才打下基础。例如,作家叶圣陶就对3个孩子采取“顺其自然”的教育方式,但顺其自然并非甩手不管,而是充满匠心地修枝整叶,让他们更好地成才,尤其在辅导他们的写作上。 少年时的向导。青春期的孩子会出现压力大、自卑、跟父母怄气等问题,甚至有逃学、打架、离家出走等叛逆行为。发现孩子受挫时,妈妈往往难以忍受,爸爸则愿意让孩子经历一点挫折、学会面对问题。这正是爸爸爱孩子的独特方式,也更有利于孩子面对真正的世界。 成年后的朋友。成年后,父子、父女关系更倾向于一种朋友。面对感情、事业、家庭的苦恼时,相比母亲的关切,父亲更多会以一个“过来人”的态度去劝解,帮助孩子形成和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生活哲学。 提供成长养料 父爱十分重要,但现实中父亲却在家庭教育中严重缺席。公园内,妈妈牵着孩子的小手在散步;饭桌上,只有妈妈和孩子一起吃饭。父教的缺失有着各种原因和无奈。 传统观念认为“男主外,女主内”,这让很多父亲认为教育孩子是妻子的事情。而母亲也更多地扮演家庭教育“守门人”的角色,把教养子女看作自己的领地,不愿意丈夫过多参与,导致父亲照顾孩子的能力缺失。另外,迫于生活压力,父亲担负着赚钱养家的重担,难有时间教育孩子。有的父亲工作繁忙,早出晚归,甚至一周、一个月都见不到孩子一面。但在赵霞看来,父教缺位最关键的因素是父亲角色认同感低。一个父亲若对父亲角色越认同,就越有可能投入育儿活动中。当其他角色与父亲角色冲突时,也会优先考虑父亲角色。 母亲在抚养孩子时多呈现温柔、关怀、细致的一面,孩子无法从爸爸那里获得粗放、进取、外向的特质,与同学、朋友、同事相处就问题重重。在儿童心理咨询中,不少孩子人际关系不好,大多数与爸爸长期不参与家庭教育有关。 影响孩子的性别化进程。父亲为孩子提供了一种男性的榜样和行为模式,男孩往往把父亲看作未来发展的模型,女孩则从父亲身上看到男性品质,青春期女孩甚至会把父亲视为未来丈夫的参照。缺乏父爱的女孩,可能与男性打交道方面更为困难,如面对男性时更焦虑,也可能更早开始约会。 危及孩子的同伴关系。缺少父教、父爱的孩子,往往更不合群、羞涩、胆怯。一些研究发现,父教缺失与犯罪有关系,单身母亲独自抚养的儿子更有可能出现暴力行为,犯罪风险更高。 感恩行重于言 作家冰心曾说:“父爱是沉默的,如果你感觉到了那就不是父爱了!”父爱的表达亦父亦友,深沉而内敛。受传统文化影响,国人对于父爱的表达和歌颂并不如母亲那般直接而明确。其实,父子之情,儿女之爱,不必在言语中流露,陪伴与行动才是最长情的告白。 尽管父亲总有很多借口逃避带孩子,但再忙也要做个好父亲,要把孩子放进你的日程表中。只要有心,每个爸爸都有成为好爸爸的潜能。儿女向父亲表达感情的方式也很多,不一定非要说“我爱你”。比如,在父亲节准备一件特别的礼物,从鲜花盆栽到心仪之物,从实用衣物到健康产品,根据父亲的个性、行为,以及家庭背景而定。如果父亲不喜欢你随便花钱,可以给予一个大方的拥抱,一张写满了感激和回忆的卡片,也可以是一顿亲手烹饪的晚餐。饭后也可享受亲密的父子或父女时光,一起翻看老照片,回忆小时候的趣事,聊聊生活或工作中的事,甚至主动向父亲求教,都能给父亲带去满足感和成就感。最重要的是,随着父亲年纪渐长,最希望看到的是儿女有出息,家庭充满温情,这是对父爱最好的回报。 父教是项事业 所谓“养不教,父之过”。在赵霞看来,好父亲应具备“关心孩子、值得信赖”的品质。但父亲的爱与母亲的体贴不同,有时要担负起对子女的管教、甚至处罚的责任。做个好父亲,在性别教育、运动教育、规则教育等方面不能缺席。 运动之育。父亲通过身体运动、触觉、肢体等游戏方式,给孩子以强烈的身体活动刺激,促进其身体发育。据统计,这类活动父亲占70%,母亲只占4%。进入少年期,父亲和孩子开始进行一些带有一定技术和体力的家务劳动,这对孩子身体发育及健康水平具有积极意义。研究发现,跟父亲关系良好的孩子,在运动和协调能力上也比较好。 性别之育。科学家发现,随单亲母亲长大的女孩,成年后往往拒绝做母亲或妻子,婚姻生活满意度不如同龄人。缺乏父爱的男孩子在性格方面更容易出现“女性化”倾向。因此,父亲的陪伴对孩子的性别认同以及婚恋关系有重要影响。对女孩子来说,她需要通过父亲认识男人是什么样子,未来两性关系发展时才不容易被欺骗、欺负;男孩子更需要从父亲身上学习什么才是男人,帮 助他在未来维持稳定的婚姻与家庭关系。 规则之育。母亲之爱,倾向于宠爱甚至溺爱孩子,而父亲要让孩子明理,夫妻双方搭档“双簧”效果最好。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规矩,需要有人监督,跟母亲在一起时,会显得不怎么“听话”,但在父亲面前就“乖巧”多了。没有父亲管教的孩子,容易在今后的人生中碰得头破血流、伤痕累累。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