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指导/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语言治疗师欧阳彩霞 努力也说不溜,慢慢变得自卑 口吃俗称结巴,患者说话时会不由自主地重复和延长某些声母、韵母、音节或词语的发音,例如“克…克…克…口吃”“口~~~吃”“口…口…口…口吃”,或者发音受阻,费老劲都吐不出字来。这些表现轻则不易察觉,重则影响交流。为了掩饰口吃,他们会对想说的话进行调整。有的患者说话时忍不住做出咋舌头、清喉咙、眨眼睛、摇头晃脑等小动作。患者的口吃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会有变化,例如在当众讲话、讲电话时加重,在自言自语、说悄悄话、唱歌表演、跟宠物或小孩说话时减轻。也有的患者正好相反,取决于他们有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口吃。在缺乏自信的时候,口吃也会加重。 口吃可影响心理健康。患者特别害怕发某些音,也害怕在社交场合出洋相,于是长期感到焦虑、紧张、羞耻甚至愤怒,有时恨不得找个洞钻进去,久而久之形成自卑的个性。有些患者因口吃而显得笨拙,经常受到别人欺负,甚至影响到工作和择偶。 有调查显示,人口中约1%患有口吃,终身发病率为5%。其中,男性比女性口吃约多两三倍,可能因为男性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更活跃。目前口吃的具体原因还不清楚,可能跟遗传因素有关,医学界已经找到若干相关基因。患者通常没有发音器官的问题,但神经影像学的研究发现,他们的大脑结构似乎异于常人。大脑或脊柱神经受伤或者发生病变也可能导致口吃。心理创伤可能是口吃的一个因素,例如有的人在遭受感情挫折后就口吃了。很多人以为口吃是紧张所致,其实紧张并不会导致正常人口吃,而口吃患者在紧张的时候容易口吃,而口吃又可导致了紧张、羞耻,于是形成恶性循环,越发结巴了。 语言治疗:深呼吸后再慢慢讲 口吃没有特效药,也没法根治,特别是对于成年人。暨南大学医学院附属脑科医院康复训练中心语言治疗师欧阳彩霞介绍说,苯二氮卓类、钙离子通道拮抗剂等药物有一定疗效,可控制伴随的焦虑症状,但也容易形成药物依赖。目前口吃的治疗以语言和心理辅导为主,常见的手段如下—— 呼吸训练。患者的呼吸不协调,往往是憋着气来说话。患者可以做深呼吸训练,把胸式呼吸变成腹式呼吸,延长呼气时间。 循序渐进。在安静的环境中,让患者在放松身心的状态下一个一个字说,逐渐从单字到词组,再到短句,最后到完整的长句。 构音器官训练。可专门锻炼下颌、唇、舌等,例如把唇往后缩,吹气球和吹泡泡,锻炼唇部的肌力;又如让舌头前伸、后缩、左右摇摆,提升灵活性,缓解紧张状态。 降低语速。让患者学会慢慢说,而家人跟患者说话也要降低语速。 反复朗读。阅读时可以配合使用节拍器,例如打着节奏读诗(“床~前~明月光”)。 听觉反馈。可以用手机录音并话流畅性会得到提升,但可能不太自然。而且,患者的口吃越严重,所需的训练量越大。欧阳彩霞称,很多患者的口吃很难完全康复,例如从每两个字就结巴,恢复到说上五六个字才结巴;有的患者在医院训练时说得很好,但出去又结巴了。 让患者回听,或者借助专业的仪器反馈。 团体互助。让患者相互听对方朗读,指出错误并纠正,相互学习说得好的发音。由于大家都有口吃,所以不会不好意思开口,有时效果比跟正常人练更佳。 患者经过训练后,说话流畅性会得到提升,但可能不太自然。而且,患者的口吃越严重,所需的训练量越大。欧阳彩霞称,很多患者的口吃很难完全康复,例如从每两个字就结巴,恢复到说上五六个字才结巴;有的患者在医院训练时说得很好,但出去又结巴了。 儿童口吃,大多能自动恢复 一部分孩子在学讲话的过程中逐渐出现口吃,平均在30个月大的时候开始。有的孩子突然就说不出话,尽管他们很努力地想说出来;有的孩子在同胞出生后出现口吃。欧阳彩霞表示,2~5岁是口吃的高峰期,这正是语言的“爆炸式”发育的阶段,可能跟词汇量不足有关。 调查显示,5岁以下的幼童有2.5%口吃,65%~75%的孩子口吃能自然恢复正常,65%的学龄前口吃患者可在发病两年内自愈,74%在十几岁前自愈,因此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在性别上,男孩比女孩的口吃多一两倍,而恢复的比例也低于女孩。少数孩子的口吃会持续到成年,如果孩子的口吃超过5年,恢复率就只有18%了。所幸,这些孩子接受治疗后的效果通常比较好。 跟孩子相处时间最长的是家长,一些父母听到孩子口吃后就很着急,令孩子更紧张、害怕、自卑,说话就更结巴了。欧阳彩霞提醒,家长发现孩子在对话中接不上来,要保持耐性,避免批评孩子,不要用命令的口吻跟孩子说话,而要平等交流,例如“你能不能帮我……”家长的语气要轻柔,以免吓到孩子,而自己也要注意发音清楚,避免低头分心玩手机。家长还可播放柔和的音乐、动画视频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启发他们多说话。让孩子一边吃棒棒糖、海苔等零食时一边说话,或者配合舞蹈讲故事,也可以调动他们说话的兴趣。家长要注意阻止、纠正孩子模仿口吃患者说话,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有时可能为了逗大家开心而去模仿,结果形成了口吃。 双语教育会导致孩子口吃吗? 3~5岁的孩子是学习语言的“天才”,这时接触第二语言甚至更多种语言,学习起来事半功倍。但是,不少父母担心让孩子从小学英语等外语可能诱发口吃——对于不熟悉的语言,说起来总不像母语那么流利。 加拿大蒙特利尔语言流畅中心执行主任罗莎莉·申克博士指出,从小学习双语的孩子容易出现两种语言混用,原因是其中一种语言的词汇不足以表达自己的意思,导致说话不流利。这些孩子与只学说一种语言的同龄人相比,对两种语言的复杂句子掌握得相对不够好,也可导致不流利和语法错误。这些孩子表现为“口吃”,往往是第一语言没学好,或者第二语言使用不足。但是,目前尚无研究证据证实在家说两种语言会导致口吃。她建议家长跟孩子说话的时候每次只说一种语言,下次再说另一种语言,而避免在一句话里同时混用两种语言的词汇;允许孩子混用两种语言,但要引导他们用母语的逻辑进行表达;发现孩子被新词、难词难倒,家长可提示一下发音或者意思。 至于口吃的问题,申克称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强势语言,因为口吃通常在强势语言中表现出来。如果孩子出现口吃的苗头或语言发育迟缓,要去看相关的语言病理学家或者医生,进行语言样本分析等检查,区分是真的口吃还是学习双语所致的不流利。如果只是一种语言说不流利,很可能只是这种语言没学好。如果真的是口吃,建议针对第一语言开展治疗,观察治疗对第二语言等的疗效。此外,家长对孩子讲话应简化,同时暂停引入第二语言,直到6岁以后。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