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七旬老人重修族谱撰写村志

2017-7-28 09:17|原作者: 珠江时报

  黎边村村志和族谱。


  黎边古村落今貌。

  黎边古村于南宋咸淳九年(1274年)开村,至今已有740多年历史。黎边人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用智慧和辛勤的汗水,把黎边村打造成为一条集明清文化、岭南建筑与园林、珠三角水乡风情于一体的古村落,如今引来不少游客前来观光游览。

  在黎边村,家家户户都有一本本土村史。村史的写作要追溯到六年前,而族谱重修和村志撰写工作也于近年完成,由村里一些老人承担,他们大多已经七八十岁。

  重修族谱寻根问祖

  70多岁的黎边村村民黎添华,说起重修族谱这件事,依然记忆犹新。

  文化大革命前,黎氏族谱一直放在宗祠的太公箱里边,并没有专人保管。当时大家没有文化传承意识,对族谱并不是很重视。很多村民工作完在宗祠休憩时,便将族谱撕一张下来卷烟丝。久而久之,族谱就这样消失了。

  直到2007年,南雄珠玑巷重新修建大祠堂,族谱一事引起大家的关注。据黎添华介绍,现在的珠江三角洲一代的姓氏多是从南雄珠玑巷迁徙过来的,包括黎氏。所以大祠堂的重建,给了他们寻根问祖的启示。

  在2008年左右,黎贤铿、黎添华等老人迅速成立族谱重修编委会,全身心投入这项工作中。“当时我们一家一户去核对信息,由于年纪较大,眼花耳背,又全靠手写,所以效率较低。不过,好在当时很多老一辈还都在,所以问起,基本都还记得。”黎添华回忆道。

  就这样,经过三四年的努力,一本崭新的族谱展现在村民面前,并分发到每家每户。当时每个村民都如获珍宝。一本族谱,承载着一个家族的人文历史、人口变迁与迁徙过程。黎添华表示,族谱的编修意义深远,也是留给后代子孙最好的文化遗产。

  著村志传承乡土人情

  黎边古村更引人注目的,是历史长河中一个个口口相传的传奇人物故事。黎添华就是听着这样的故事长大的。生于清朝嘉庆三年的大富商慈善家黎进荣、光绪二十八年被钦点金殿传胪及第的黎湛枝、皇宫大内二等太医官黎岳鎏等名人故事已经听了无数次。

  随着能够讲这些故事的村民渐渐老去,并越来越少,黎添华觉得这些故事以后将会面临着流失的困境,“村志(《黎边古村史人物传》)的起草撰写比族谱困难得多,因为每个人说的都不大一样,每个记录后还需要搜索更多的资料去核实信息的真确性,以保证最接近事实的真相。”黎添华表示,老一辈人读书不多,所以操作起来也有困难。

  据了解,当时黎添华除了每日走访本村的村民之外,还要到隔壁村一些资质老一些的老人家中去咨询校对信息。年过七旬,每日来来回回几十公里,鞋子都走破几双。但是,黎添华没有任何怨言,他觉得,黎边村的古建筑在以前那么恶劣的条件都可保存下来,我们有义务将黎边的乡土文化继续传承下去。

  “中国历史最讲究追根溯源,黎边有这么好的历史底蕴,就更需要有一个人将它变成文字,传承下去。”黎添华最后解释道。

  故事

  黎照寰离乡30年托好友回乡拍照

  “这是我父亲大约50年前拍摄的黎边村旧貌。”黎边村村民黎贤华指着村志的第二页图片说。黎贤华的父亲叫黎巨业,年过八旬,在50多年前是村里的唯一一位摄影师,在佛山的龙凤阁工作(早期佛山最出名的摄影店)。黎贤华指的那张照片摄于上世纪60年代,拍摄地为现今黎边村的旧村落。从图片上看,主体建筑为两座宗祠、两座公祠和一座古庙。据说两座宗祠已有六百余年,其余的也有两三百年了。

  据黎巨业回忆,当时拍这张照片主要是应好友黎照寰的书信请求。“他(黎照寰)当时离乡30多年,常常与我保持书信往来,在信中常常表示很想念家乡,于是让我拍些村里的照片供他留念。”黎巨业说。

  据悉,黎照寰在当地是一位受人爱戴、为国为民的教育家。他12岁到广州读书接受维新和科学思想教育,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与孙中山儿子孙科一起赴美留学,获多个学士、硕士学位。后结识孙中山,加入同盟会,并创办留美学人中国科学社和中国问题研究会。

  黎照寰虽然长期在外工作,却十分关心家乡教育。民国21年初,他与好友孙科等人出资在家乡黎边村开办新时代教育黎边崇正小学,对培养后人作出了贡献,受到乡人的称颂。村长黎远丰指着崇正小学旧址说:“听说,我父亲小时候就在这里接受教育。”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