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三水以“史上空前的力度”,投入不少于55亿元进行医疗卫生改革,剑指满足本区域需求并辐射粤西北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高地;去年,三水启动“提质创优建高地”行动,投入12.8亿元进行教育综合改革。两项改革领域不同,但目标一致——满足民之所望所需。 升级改造后的三水农贸市场整洁干净。 以改革促发展惠民生,以共享共建增进民生福祉,三水一直在坚持、在努力、在创新。“十二五”期间,民生领域财政支出实现翻番,占地方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支出的比重达62.4%,而这个民生投入的数字进入2016年、2017年更是持续大幅增长。 行政审批、教育、医疗等领域改革相继启动,力促公共服务资源质量更优、效率更高;水浸街治理成效明显、人均公园面积逐年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向全覆盖迈进,人居环境全面提升;“民生十件实事”“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每年延续,让市民切实分享发展成果……三水政府惠民之举数不胜数,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逐步构建起的“大民生”发展格局,使市民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持续增强。 公共服务 以空前力度推动改革 促进资源配置更优化 改善民生始终是政府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三水坚持共建共享增进民生福祉的理念,而公共服务实现均衡、普惠,恰恰是“共享”的前提。三水以大魄力、大腕力、大财力在教育、医疗、审批等领域推动系列改革,让均衡、普惠、优质的资源消除百姓“患不均”心理。 过去五年,三水实现学前教育普惠性提高、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期间,三水新增17所幼儿园、学位6340个,其中三水新城幼儿园由政府投入2000多万元建设;同时,全区撤并、新建和扩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20所,新引进北外附校三水外国语学校等高端学校,教育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 普惠性教育为教育改革夯实基础,三水剑指“高、尖、精”的教育体系,“提质创优建高地”教育综合改革去年应运而生。今年,“三水中学教育集团”成立,与阳光教育集团合作推出三中附中“北大创新班”和三水中学“北大培文班”;中考全区前100名有70多人选择留在三水高中就读,教育综合改革成果初现。 与教育改革同样受瞩目的,还有致力于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以及卫生与健康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近年全区共新建74间基层医疗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不断完善;100%公办基层医疗机构、85.7%民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健康惠民服务实现新提升。 今年6月,三水更是推出被称为“史上最大力度”的医疗卫生改革,计划投入不少于55亿元,合理配置医疗机构,有效利用各级卫生服务资源,构建“点、线、面、网”充分融合的区域大健康系统,打造满足本区域需求并辐射粤西北的医疗卫生健康服务高地。三水大力度、大手笔释放出的医改信心,让市民雀跃而期待。 三水改革惠民生的举措不仅局限于公共服务领域,在行政审批领域的改革,也让市民有了更好的体验感。三水推进事权下放、“一门式一网式”办理等行政审批改革,如今已经实现了自然人办理个人审批事项,在一个窗口提交一套资料就可完成报批程序,让市民免去了跑多个部门才能办好一项审批业务的麻烦。 人居环境 创新城市治理机制 群众文化百花齐放 今年5月,三水西南城区安装了9个城市内涝自动监测站点,当内涝隐患点出现水浸并达到预警水位时,监控系统将向市民实时预警。“水浸街”是全国大小城市面对的共同难题,三水应对“水浸街”的举措,已经从黑点整治延伸至黑点“智慧预警”。 过去,经历短时暴雨、大暴雨后,三水市民经常调侃自己要“开船”出门。在近年三水投入大量资金进行“水浸街”黑点整治后,健力宝南路铁路桥涵等黑点治理成效明显,西南城区市民越来越少看见“水城”景象。“水浸街”整治工作并非一蹴而就,三水计划投入约2.1亿元对排水设施进行改造、新建排水泵站和建设大棉涌中继泵站等,全面提高中心城区易涝区域的排水能力。 三水对“水浸街”黑点的整治和成效,只是三水提高城市治理水平,从城市硬件着手优化人居环境的缩影。2015至2016年,三水在城市升级中推动102个重点项目建设,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市政配套、旧村居改造、古村落活化等方面完善组团城市功能。城市升级为城市治理打下坚实基础,三水今年从8个方面、100多个城市治理行动计划着手,推动城市治理水平再上新台阶。 三水始终把市民诉求放在城市建设、城市治理的首位,市民切身感受到身边的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周边的公园多起来了,北江体育公园、凤凰公园、三江水韵公园等成为市民休闲新去处。2012年至2016年,三水人均公园面积逐年提高,城区公园绿地面积从352.82公顷增加至391.77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19.47平方米/人增加至19.99平方米/人。 优质的人居环境不仅表现为居住舒适、生活便利,还要有匹配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三水正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加大文化建设力度,截至2016年已经建成区镇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面积超过11万平方米,目前建有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0个,覆盖了全区80%的村居,接下来将继续往100%全覆盖的目标推进。 三水一直缺乏具备规模和优质文化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文化中心,这个局面在今后有望破解。三水新城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新馆主体建设已经完成并进入内部设计装修阶段,三水区文化场馆搬迁工作、管理架构构建工作等也正在有序推进,三水人今后将拥有属于自己的“高大上”的文化中心。 社会保障 完善基本保障制度 构筑群众生活“安全网” 优质的教育和医疗资源,亮丽便捷的居住环境,立体的公共文化供给,或者能为市民带来幸福感、获得感,但不一定能带来安全感。对于为三水市民营造安居环境,三水在社会保障方面的探索步伐从未停止,从社保、扶贫到住房保障,再到食品安全、“平安三水”建设,三水正为市民编织起一张安全大网。 在过去五年,三水建立起了覆盖城乡、功能完善的社保体系,实施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和生育保险制度,以及工伤、失业保险制度。截至2016年,三水各项社会保险待遇全面提标,社会保险综合覆盖率达95%以上,成功实行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重点优抚对象住院医疗费用“一站式”结算,还把异地务工人员纳入临时救助范围。 在住房保障方面,三水不断完善住房保障和棚户区改造制度,扩大住房保障范围。截至今年7月,全区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5142套,实物配租(配售)各类保障性住房3672套,惠及约7000人;发放住房租赁补贴231户,累计租赁补贴发放45.6万元。在2016年,三水全面完成迳口华侨农场2629户危房改造。 虽然三水近年正处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阶段,但在全区范围内仍有部分低收入群体需要帮扶。三水创新帮扶思路,去年启动实施区内精准扶贫,对2015年末村民小组农民人均所得低于12000元的30个村民小组进行帮扶,在党组织建设、增加收入、民生保障、集体经济、政策资源、资金扶持等方面进行帮扶,为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补齐短板。 三水在完善社会福利保障的同时,还从食品安全、法治保障等方面着手,全面保障市民利益。在食品安全方面,三水积极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目前建立了覆盖区、镇监管部门和生产、市场、餐饮各环节的快检室47个,开展快检237394批次,合格率99.58%,下架不合格产品2万余千克,实现食品安全防火墙的前移。 在法治保障方面,三水深化平安创建,建立“三官一师”和“一村居一专职调解员”工作机制,形成辐射全区的“半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下来还将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进社会综合治理网格化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民生实事 响应民意办好实事 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中 民之所望,政之所向。9月中旬,三水区政府2018年“民生十件实事”正式向广大市民征集建议。这是自2008年三水首度提出“民生十件实事”以来,向社会征集的第11批“民生十件实事”。 三水新增公共自行车投放,市民点赞。三水去污宣传部供图 十多年来,三水的为民情怀从未变迁,“民生十件实事”效果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成功打通了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家门口就有公共自行车,出行方便多了!”在2016年的民生实事中,三水投入500万元对公共自行车进行扩容建设,新增实验中学、北江明珠、高丰新村等8个站点,全区新增560个自行车锁柱,新增400辆自行车,市民纷纷点赞。 三水的民生实事从来不是政府“拍脑袋”的政绩工程,而是确实从群众意见中来,成效到群众中去的为民实事,如公共自行车的决策正是收集了市民1000多条意见的成果。公共自行车只是三水民生实事中的冰山一角,在近五年中,民生实事的范围覆盖社保、交通、医疗、教育、创业等方方面面,小至建立村居视频监控系统、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大至建设三水新汽车客运站、建设青年创新创业基地等,每一件实事均响应了民意。 民生无小事,点滴暖人心。每年被写进三水区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十件实事”均有专项的财政资金扶持,实事本身具有覆盖面更高、诉求更集中的特点。那么,还有一些相对微小、未能达到十件实事标准,但也关乎群众利益的诉求该如何解决? 三水在全广东首推的“民生微实事”立办制改革,做到了从“微实事”撬动“大民生”,从细微处快速改善民生,让更多的群众受益。每年被纳入“民生微实事”的民生诉求,覆盖了基层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文化配套、村民保障等领域,从村居路灯完善、道路硬底化建设,到村居文化活动场所、运动设施建设都有被纳入其中,成效明显。 如2016年“民生微实事”中的南山镇六和石溪北面村道硬底化工程,去年12月动工,今年2月份完成施工,完工后大大方便了周边近千名群众的日常生产、生活出行。据统计,“民生微实事”立办制实施以来,已经累计实施了13批项目,其中区级民生微实事项目804个。 人才环境 完善政策载体引人才 创新创业氛围渐浓厚 9月6日的三水工业园区“揽月一号”起航仪式上,10个由博士等高层次人才领衔的创业团队落户三水,当中有“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奖者王大衍之子、国内分布式机器人领域创始人之一王竞博士。 王竞博士等人才团队落户只是三水近年人才接踵而至的缩影,是三水经济发展迅猛、人居环境不断优化、人才政策逐步完善等因素叠加的成果。这为三水打造百万人口区域中心城市开启了良好的人才引进势头。 近年,三水致力于吸引本地人回流就业、创业,吸引新市民扎根三水。数据显示,全区人才资源总量以年均1.2万人的速度不断增长,各类人才总量达到14.43万人,专业技术人才2.9万人,技能人才3.38万人。在人才选拔评定活动中,累计评选出29名“淼城英才”;有8名、20名三水人才分别入选“佛山市创新领军人才”和“佛山市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 无论是本地人才回流,还是外地人才引入,均需要有力的政策来提升区域吸引力。三水不断优化人才政策体系,去年专门出台了扶持高校毕业生创业就业的意见、专业技术人才扶持办法、技能人才队伍扶持办法等政策,区级财政每年投入600万元用于推动这三项政策落地,旨在吸引更多高端人才进入三水。 与此同时,三水通过提供创业担保贷款、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等举措,来优化群众在三水的就业、创业环境。截至目前,三水发放创业担保贷款2.46亿元,促成创业人数达到3400人次,带动就业4万人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转移劳动力技能培训1.9万人,发放职业培训、鉴定补贴约2700万元,为高质量就业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人才引入离不开载体支持。三水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创业孵化基地,形成了三水高新创业中心、三水工业园区“揽月一号”双创基地等创业项目孵化基地,为引入高端人才搭建了潜力极大的发展平台。此外,每年还有三水区创新创业大赛、人才团队引进计划等评选机制,筛选优质的人才项目进入三水,逐步构筑起人才层次高端化的人才格局。 ■相关 数读三水惠民工作亮点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