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开幕,持续至8月12日

2018-5-21 09:34|原作者: 珠江时报

  5月18日,“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在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开幕,展出刘传、区乾、刘泽棉等陶艺大师的120件/套作品。展览日期从5月18日持续至8月12日。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廖洪标(左二)向身边朋友介绍自己的作品。

  此次展览由禅城区石湾镇街道宣传文体局指导,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主办。主办方表示,此次展览既为石湾陶艺研究者、收藏者、创作者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也为提升石湾陶瓷艺术的知名度,丰富中国陶谷的内涵,为促进石湾文化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精品荟萃

  作品具有强烈的时代特征

  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副馆长李燕娟介绍,此次展览从收藏家和陶艺大师借出的珍藏中遴选有代表性的120件/套陶艺作品进行展出,时间跨度从1949年至1976年,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石湾美术陶瓷的恢复和发展情况。

  展品的创作者涵盖这一阶段的民间陶艺名家,如刘传、区乾、刘泽棉、廖洪标、刘炳、黄松坚等,也有当时学院派的雕塑家尹积昌、谭畅、庄稼、曾良、梅文鼎等,还不乏当时风靡一时的陶艺家,如马海、霍胜、梁华甫、孔庆权、姚志明、霍英等,作品类别包括有人物、动物、器皿。

  “此次展览展品显示出强烈的时代特征。”李燕娟说。据了解,新中国成立初期,广州市政府成立广州人民美术社石湾雕塑工场,组织学院教授、雕塑家等到石湾参与石湾陶艺的恢复工作,民间艺人和学院派的新美术工作者互相学习,相互促进。这一阶段也是石湾陶艺家们形成现代陶艺创作风格的探索期。

  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刚成立,文艺家们激情满怀,创作的作品大多围绕正面人物进行,展现出当时的“精神气”。如刘传创作的《鲁智深》《孟浩然》等作品以反映正面历史人物、经典文学人物为主,区乾的《双鹌鹑》《狮与蛇》《双喜鹊》等以写生手法创作的动物题材作品,还有尹积昌等具有学院派雕塑风格的作品如《斯大林像》《毛泽东像》等,都具有符合时代要求的石湾陶塑特色。

  20世纪60年代,石湾“新中国美术陶塑”以反映现实生活和表现理想的作品为主流,艺术创作建立在“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基础上,有刻画农民形象的《喜悦》;刻画解放军战士形象的《欧阳海》《刘英俊》;还有反映少数民族新风貌的作品,如《换了人间》《蒙古文艺宣传队》《新疆舞》等。20世纪70年代初,石湾对传统题材和艺术样式进行改造,有《丝绸之路》《郑成功》《洪宣娇》等作品,还有反映现实题材的《试针》等都具代表性。

  出版专集

  记录石湾陶塑恢复发展历程

  此次展览还有一大亮点是,主办方将出版专集《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集(1949—1976年)》,专集内容主要分三部分,除了包含展出珍品的图片及详细信息外,还收录专家学者研究这一时期的学术论文。而文字部分是以口述历史的形式,对石湾老艺人的访谈进行整理。

  石湾艺术陶塑历史悠久,明清时期便已蜚声海外。但在20世纪40年代日本侵华战争期间,由于战乱,石湾陶塑曾一度衰落,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国家行为恢复民间工艺,石湾陶塑创作才有了较大的突破和发展,逐渐形成了百花齐放的繁荣局面。

  1949年至1976年是石湾陶塑发展的一个特别的历史阶段,也是其转变的时期。为了收集这一时期更详尽的历史资料,在组织展览的过程中,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对几位经历这一时期的陶艺大师和老艺人进行了专门采访,记录他们的创作经历,以及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政府对石湾陶艺推行政策的实施情况等具体信息,将他们的亲身经历以口述历史的形式记录下来,整理成文,并拍摄视频,清晰梳理出石湾陶塑在这一特定阶段的历史脉络。

  主办方表示,专集全方位收录这一特定历史时期石湾陶塑的恢复发展历程,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将于今年8月出版。

  价值意义

  推动石湾陶文化产业发展

  李燕娟告诉记者,去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广东石湾陶瓷博物馆举办了“森罗万象——石湾明清民国陶艺名家珍品展”,集中展示了一批收藏家珍藏的明、清、民国时期陶艺名家名店珍品。

  为了让展览更有系统性,今年的5·18国际博物馆日,该馆特别策划了“艺道俱进——新中国石湾陶塑作品展(1949—1976年)”。明年还将围绕改革开放时期的石湾陶塑作品进行展览策划,力求打造一场场高水准的文化盛宴,为石湾陶艺研究者、收藏者、创作者搭建一个互相交流和学习的平台。

  “陶瓷尊独创,何用仿元钧,艺与道俱进,品随岁更新。求精培国粹,服务为人民,天地凭开拓,专研要认真。”这是郭沫若1962年视察石湾时赋就的诗句,字里行间表达了对石湾陶塑的期许,也给了当今石湾陶艺创作者们启迪和鼓舞。

  今年是中国陶谷建设关键的一年,陶谷的腾飞离不开石湾陶艺的发展,更离不开陶艺工作者们的努力。石湾镇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党来明表示,此次展览系统梳理石湾陶艺在新中国成立后至“文化大革命”时期近30年的历史发展脉络,展示新中国成立后石湾陶艺的恢复和发展情况,让市民在欣赏石湾丰富多彩的陶艺作品的同时了解更多历史文化,进一步提升陶文化的影响力,助力中国陶谷打造世界级陶瓷创新中心与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

  今后,石湾镇街道还将举办更多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活动,与广大陶艺工作者、爱好者、收藏者有更多互动和交流,为片区的发展营造浓厚氛围,同时吸引社会各界更多创新人才聚集在石湾,共同促进石湾陶文化产业的繁荣和发展。

  花絮

  50多年后重见自己的作品

  “几十年以后看到这些展品,让我想起了年轻时候的创作历程。”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泽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此次展览的作品中有部分出自这位80多岁老人之手。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鼓励文艺家们创作工农兵形象,反映新时代生活风貌。为此,石湾陶艺家一改过往以神仙道佛古典人物为主要题材,创新性地塑造了大量现实题材的人物形象。其中,《力量的源泉》就是刘泽棉在这一时代背景下创作的作品:一位年迈的老工人拿起书本认真地阅读,他全神贯注的眼神仿佛让人看到他对知识的渴望。“我当时创作这个作品便是为了展现知识的力量在工人们中的作用。”刘泽棉说。

  这件作品当时在全国美术展览中展出后,1965年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辗转几十年后,作品被石湾当地的收藏家吴国伟收藏。吴国伟告诉记者,他是一年多前无意中看到《力量的源泉》这件作品,可以说,这件作品是泥、釉、火的完美结合,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历史价值和收藏价值都极高。

  刘泽棉说,幸亏有收藏家的收藏,这些作品才不至于流失。虽然有些作品是特定时代下的产物,但今天看来仍很有意思。作品对于研究和推动石湾陶艺的发展具有重大作用。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