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通济永红 让佛山祈福文化走向世界

2018-11-16 09:16|原作者: 珠江时报

  永红,深藏于喧嚣闹市中的一个恬静小村。行通济,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民俗活动。

  永红村,是行通济传统民俗文化的源点;行通济,让佛山的元宵节活动全国闻名,让佛山的祈福文化从这里走向世界。

  每年元宵节及正月十六,几十万人齐集永红村通济桥前,呼朋唤友,或者一家老小,每人手持一架小风车,汇入拥挤的人潮,施施然迈过通济桥牌坊,口中默念“行通济,冇闭翳”,祈求时来运转。

  行通济将岭南民俗和广府文化、祈福文化融一体,体现了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政通人和、同舟共济、乐善好施、开放兼容、和谐共进等先进理念。行通济习俗的影响力,已扩展到整个珠三角和港澳地区,行通济已成为整个珠三角的年度盛事。

  百年商埠客船过,通济文化通全球。

  通济桥曾经历修建、拆除到重建,永红村也历经了时代的变迁,但不变的,是永红人骨子里通达济世、敢为人先的务实精神。作为行通济文化的最直接受益者,在岁月的更替中,永红人不断续写辉煌……

  从多年前率先兴建电动排灌站、第一批征地带村民进入城市就业、创新实行“农民退休”制度、结对帮扶贫困地区,到如今成为禅城区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示范点,每一步都闪耀着时代的光芒。

  底蕴深厚、环境优美、商业发达、宜居宜游。如今在永红,不仅可以感受到民俗文化沉淀的深深履痕,还可以阅览到文明乡风催生的精彩华章……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行通济,成为文化品牌活动,吸引数十万人参加。

  百年前是商贾云集之地

  如今的通济桥就在普澜路旁的通济桥广场上,被繁华的商场商铺包围着。小桥流水,亭台楼阁,造型古朴的通济桥静静地横跨在小池塘上,这座交通功能已退为其次的桥梁,凭其特殊的历史地位,承载着村民们沉甸甸的集体记忆。

  “以前通济桥不是在这里的,应该是在同济路或同济市场附近,那时候也不是只有一个通济桥,桥附近还有南济观音庙和通运社。”吴虾今年已经80多岁了,但他对小时候行通济的盛况还记忆犹新。他说,行通济的人潮会在南济观音庙先拜观音,拿着香烛、生菜、元宝走过通济桥,再在通运社上香,然后走到蜘蛛山(现在市政府附近),最后在普君墟(也就是现在普君市场附近)买点小商品带回家,寓意着“行一个大运”。

  吴虾说,从懂事起,年年都会参与行通济,但他参与行通济的方式却有所不同。吴虾还记得,在8岁那年他在行通济这一天赚到的钱,相当于妈妈卖十几天菜所赚的钱。

  让吴虾赚到“大钱”的,是一种名“扯灯带”的习俗。“那时候行通济不只是佛山本地人,还有很多来自周边地区的人,尤其是很多婆婆会带着怀孕的媳妇来南济观音庙求子,拜完观音后,会在南济观音庙扯灯带。”

  在行通济前一天,吴虾会把红色和白色的灯带系在庙内大油灯四周的横梁上,行通济当天,怀孕的妇女在上香求子后,会蒙着自己的眼睛扯灯带,扯到红色灯带就意味着会生个女儿,扯到白色灯带就意味生个儿子。“那时候的人都重男轻女,他们扯到白色灯带都会很开心,会打赏我1、2仙(1、2分钱),所以,我挂的灯带大概有七八成都是白色灯带。”生意最好的时候,吴虾一天就能收到一百多仙的打赏。

  在吴虾的回忆中,行通济的衰盛也跟永红村跌宕的命运联系在一起。根据记载,通济桥在明中期已经有修建记录,及后本地的乡绅巨贾对其进行多次修建,随着佛山工商业的发达和水路交通的发展,清末及民国时期,行通济的习俗已经是佛山四乡乃至附近地区人民的习俗,“我小时候,通济桥附近的码头上下建材等货品的重要码头,洛水堤围都是用一块块大方砖砌起来,那时候到处都是商铺和大房子,只有在远离河边的地方才有农田。”

  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从通济桥攻入佛山,永红村里的商贾乡绅以及大部分的村民都逃走了,只留下空房子,通济桥也被日军把守,接着是全国闹饥荒,日军让村民把大房子的砖木都拆下来,从那之后,永红村也失去了昔日的繁华,放眼望去只剩下颓垣败瓦。

  解放后,永红村迎来了和平的日子,不少村民们重新回到家园,他们把破房子拆了,建起了一座座新平房,同时,也在原来商铺林立的位置重新开辟了农田,永红村民以坚韧不拔、通达济世的务实精神重建家园。

  解放后,行通济的习俗也渐渐复兴起来。及至1958年,当时的佛山市政府把通济桥改为水泥混凝土单孔桥,到1982年,佛山市政府把通济桥重建成为钢筋混凝土桥梁,主要承担佛山到澜石方向的往来交通作用。到后来,桥成为路,通济桥只剩下一个路牌,到2001年,佛山市政府重建了如今的通济桥,行通济也迅速成为了珠三角地区盛大的民俗活动。

  “无论通济桥变成怎么样,甚至有无通济桥,在我们永红村村民的心中,通济桥永远都在,即使在通济桥只剩下一个路牌的时候,我们不少村民到正月十六都会自发地去路牌旁边走一下,上一炷香,以祈求‘行通济,冇闭翳”。吴虾说。

  “通济桥”不仅是永红村中一座极具人文特色的桥,更代表着一种“通达济世、锐意开创”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永红村实现了多个全市“第一”:1962年,建成有史以来第一个电动排灌站;1965年,第一批征地带人(社员)进城当工人;1966年开办第一间工厂;1976年,永红购置了第一台汽车;1979年,永红兴办起第一个奶牛场;1981年,率先实行农民退休制度;1993年,第一宗村民个人、集体共同集资兴建的项目(现华辉大厦附楼)落成……正是永红人用“通达济世、锐意开创”的精神不断经营家园,让永红村如今又成为禅城区首批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示范点。

  随着通济桥的蝶变,祈福文化的内涵越来越丰富。

  如今是闹市中的一片宁静

  沿着宽敞的村道走进永红村,让人顿生“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闲适感。远离烦嚣,芳草如茵,绿染大地,无车马喧……陶渊明笔下的宁静似乎在此找到了依归。

  在街心公园,孩子们玩闹嬉戏,快乐成长。在老人活动中心,老人们四人一桌打打牌,三五成群唱唱歌,惬意幸福,天伦有乐。村委会二楼还设立了乒乓球馆和图书角,为村民们提供免费图书借阅。村委会还会定期举行乒乓球培训班,佛山科技学院的志愿者,定期来这里教村民们打乒乓球。

  “每月都有户外电影、文艺演出、游园活动,村民想办事,还有公共服务中心。交通方便,环境好,住在永红村是一种福气啊。”60多岁的村民谭崧这样感叹。

  记者看到,永红村的公共服务中心功能齐全,服务大厅配有市民之窗自助终端机。自助终端机可为市民提供政务、交通、社保、税务、健康、住房、民生、出行等八类服务的自助办理。

  相关负责人介绍,村民们在自助终端机上通过IMI身份认证平台扫码授权后,便可以在市民之窗自助终端机进行业务办理,免去了身份证扫码识别、输入身份信息等手续。

  谈起感悟,永红村党支部书记霍志鸣说,美丽村居建设要“内外兼修”,除了“服务优”和“风尚美”,“村容靓”和“经济好”也是不可或缺的。

  霍志鸣告诉记者,永红村的经济来源主要以商铺和办公楼出租为主,为了进一步优化物业环境,对村中道路重新铺设了沥青,并规范车位管理。此外,提升绿化景观,新增岭南窗花风格的公益宣传栏、好人好事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长廊、儿童活动场所等。村内主要出入口、人流密集区域都覆盖了视频监控,还组建了一支由退休人员组成的群防群治队伍,协助治安队员负责村内安全防范工作。

  自从永红村入选禅城区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示范点以来,在区、街道相关部门的指导下,永红村以“通济文化”为主题元素,升级改造原有的活动中心,打造成与村史馆融为一体的综合型服务中心,大门建设成岭南风格的门楼,村史馆内用实物、图片、多媒体技术等展示永红村的历史变迁、杰出人物及人文文化,以村史馆为阵地传承和弘扬永红村的通济精神;并开设社区书屋、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室和志愿者服务站等,举办多元化活动倡导和谐文明新风尚。

  下步,永红村将以“行通济”为主题元素进行景观设计和硬件更新,在广场新建“行通济”主题雕塑,新增大量通济风车元素,并计划举办风车节等通济主题民俗活动,重新包装商业体系,推动经济更上一层楼。

  “存在消防隐患的管线不见了,全村都升级了高光纤线路,环境越来越好,村民越来越舒心。”村民刘姨欣喜地表示,随着环境的优化,村中的物业出租收益也在逐年上升,村民的分红增加了将近三分之一。

  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凝聚了民心,大大提升了村民的荣誉感和归属感。近年来,“佛山市禅城区先进集体”、“佛山市十好文明村”、“佛山市禅城区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都被永红村收入囊中。

  村中的垂虹公园,成为放飞心情之地。

  好人众多将评选道德榜样

  “你收起来收起来吧。”“不行啊,你退休了还帮我们看病,这已经很好了,如果再让你免费,就说不过去了。”每周一下午,在永红卫生站做了50多年乡村医生的仇伦,就会在家里面“坐诊”。而这语境,近乎成为常态。

  “三十多年来,我看病都是找仇医生。”村民陈姨告诉记者,仇伦从永红卫生站退休十多年了,但是因为太多村民希望他继续开诊,所以仇伦每周一下午就让村民来家里找他。

  “他自己也70多岁了,身体也一般,但每周还抽时间给我们老病号看病,还不想收诊金。”陈阿姨说,有时候仇医生不肯收诊金,他们就偷偷放下诊金,“但放多了他也不收,也就10元20元那样。”

  “既然能帮就帮吧,谁叫我是做医生呢。”仇伦说,相比起以前做乡村医生,现在每周一下午坐诊也算不了什么。他告诉记者,以前禅城的基层医院不多,永红区域又大,作为村里为数不多的乡村医生,他经常要出夜诊,最远要到张槎九江基出诊,“有时候一晚出诊三次,那晚就不用睡了,但第二天还要继续在永红卫生站上班。”

  “仇医生还救过人呢。”村民陈叔回忆,大概上世纪90年代,同济市场附近还是一片鱼塘,当时有一个三四岁的小孩掉进了鱼塘,路过的村民立刻把小孩救起来,但小孩看上去好像没有气了,村民立刻跑到仇伦家。当时正是吃晚饭的时间,仇伦和同是做医生的儿子听到消息后,二话不说丢下碗筷立刻跑到现场。几经努力后,两人把奄奄一息的孩子从鬼门关拉了回来,“仇伦他们两父子救完人后就回家了,救了人也不声张,是好人啊。”

  永红村好人好事数不胜数。村民吴淑钻自三十多年前结婚后,就跟公公婆婆一起居住,如今她50多岁,儿女长大了,女儿也成家有了孩子,四代同堂一起居住且其乐融融,成为永红村人心中好家庭的代表。“我觉得,老人和年轻人能够和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最重要是相互理解,老人要理解年轻人的想法,年轻人也要理解老人的用心。”吴淑钻说。

  仇伦为人称颂的医德医风、吴淑钻和善温情的持家之道,实际上也是永红“通达济世”内涵的体现。一代代承传,通济精神在发扬光大,“通济和谐”成为了新时期佛山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认为,“行通济”体现了佛山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包含政通人和、同舟共济、乐善好施、开放兼容、和谐共进等意思,与建设和谐社会目标一致,通济和谐最能体现佛山特色,因此,在永红村的文明村风建设上,应该深入挖掘“通达济世”精神内涵,让“温情、和善、关坏、友爱、济世”的阳光雨露洒满每一个美丽村居。

  风清气正,善美无疆。霍志鸣表示,接下来,永红将在上级有关部门的支持和指导下,通过举办永红好人、永红好家风等评选活动,树立好典型,传递正能量,营造文明乡风氛围,为建设美丽文明村居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和道德支撑,把永红建设成更加和谐更加富足更加美丽。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猜你喜欢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