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涌村天蓝水碧,村美人和 草艇静卧,水清景美 湖涌男子三人草艇赛激情上演 村民在古树下乘凉,悠然惬意
甩开喧嚣的城市干道紫洞路,穿过村口牌坊,进入禅城区南庄镇湖涌村,耳边的车水马龙声,瞬间变成风吹树梢的沙沙声及啁啁鸟鸣声,眼前的风景也清新生动起来,镬耳墙、石板路、青砖黛瓦、小桥流水,处处显示出岁月的静好。 水乡湖涌,有南庄“威尼斯”之美誉,开埠建村900年来,湖涌人依靠桑基鱼塘这种独特的生产生活方式,造就一方的繁荣,也滋养出丰富的水乡文化因子和“上善”的人文品质。 时代变迁下,依水而居的湖涌人,挖掘并传承优秀的水乡文化,把岭南水乡“出门见水,举步登舟”特有的生活习俗通过草艇运动延续,更在市区两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成功将这项运动申报成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不仅如此,在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热潮的带动下,位处禅西新城核心区绿岛湖腹地的湖涌村,紧紧把握发展机遇,壮大村集体经济,整合水乡文化,书写岭南风情。 独特的地理环境,纯美的社情民风,与时俱进的心态,让湖涌人深刻地感悟到“上善若水”的真谛。站在新时代的发展节点,湖涌村努力提炼“上善”的特质,打造“”的品牌,实现“乡村振兴”。
环境美 花数百万元美化环村涌 小桥、流水、人家,这似乎永远说不腻的六个简单汉字,是对南庄镇湖涌村村容村貌的诗意概括。 水乡湖涌,一切纯真自然,生态原始、水网交织、河道纵横、民风淳朴,小村落沿河涌自然分布,风景秀丽,乡情浓郁。 初冬的下午,风儿拂过脸庞,让人感到有几分寒意,恰恰是在冬季,湖涌村别有一番韵味。由紫洞大道向北走两公里便可见湖涌的村口,过一座跨涌石板桥径直东去,村道两侧有鱼塘、菜园、河涌、人家,水乡湖涌的模样初现端倪。 再往里,眼前的湖涌水乡,是诗?是画?是闺中少女?是小家碧玉?小桥流水是你的温柔,沥青村道是你的风骨,一条湖涌大道好像五线谱,来往车辆恰如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演奏一曲富裕生活的劲歌,流动着欢欣,滚动着激情,唱出了火红,道出了繁荣。 沿村道西行数百步,三条曲折的河涌交汇在榕树头下拱桥一侧,沿河街道或石板铺就,或水泥浇成,蜿蜒细长。小街两侧鳞次栉比的旧楼古屋,大多是乌檐青瓦,一栋接一栋,屋檐比翼,上透一线蓝天,下照人影憧憧,意境简约,透出静谧。 阳光透过街头的大叶榕,在暗灰斑驳的旧砖墙上撒下或暗或明的斑点;榕树的繁茂根系垂坠在水波荡漾的河涌上,风一吹,黄色的落叶即漂满水面,仿佛一幅色彩对比明显的油画;堤岸边方格状的石纹缝隙中,水乡随处可见的蕨类植物探出头来;古旧的小舟随意系在岸边,随时等待主人划桨在河涌上飘摇……很多路过这里的外地人,像经历了大风浪的小船驶入一个宁静的港湾,再也不愿启程。 走上石拱桥,桥下的水清澈而泛出点点绿意,水上漂着一些水草、青菜叶,鱼儿追着这些天然饵料转,不停地摆动着尾巴,水面荡起层层涟漪;站在桥头,看前来收渔网的阿公阿婆划着草艇滋滋而过,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一曲“岭南美”在空气中悠悠回荡。 如果说江南水乡是温婉恬静的大家闺秀,那么岭南湖涌水乡,则更像小家碧玉,它的美矜持而含蓄,但随处有迹可循。草艇横卧,绿荫低垂,天共水,水远与天连;人与景,人景两相全,如诗如画。依水而居的湖涌人满载着希望,摇荡着对美好明天的憧憬,融入大自然中,勾勒出岭南水乡的一份恬静、一份朴实。 水,万物生命之源,流淌的河涌是水乡湖涌的血脉。它滋养湖涌,也赋予这一方水土灵动之美。烟云、霞光、田园、村庄,气象变换中的湖涌展现出不同的韵致。 为了留住水乡本色,湖涌村紧紧抓住美丽文明村居建设的契机,先后投入数百万元治理了4公里长的环村涌,又于前不久投入1400多万元开建覆盖全村的污水管网,一系列爱水亲水护水的举措,为湖涌打造既保存岭南水乡风貌,又彰显现代都市风情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奠定了基础。 游走在水乡湖涌,桥街相连,依河筑屋,鸟鸣狗吠、瓜田李下,乡情扑面,似曾相识的感觉让人心动,一种“一水隔天涯,两岸传情意”的返璞归真感在心底油然而生。 潺潺的水、静谧的桥,让人心明如镜,乡愁涌起。依恋大地的夕阳缓缓西下时,点燃了一片浓郁的乡情,勾起人们对美丽文明村居的遐想。
文化兴 扒草艇成为佛山“非遗” “上草艇,鸣花炮,齐划桨,出龙门,绕河涌。”如此热闹的赛草艇场景,每年会在湖涌村上演好几次。参赛的村民扒着草艇,你追我赶,尽情竞渡;观赛的人则齐聚河涌两岸,或呐喊助威,或专注欣赏,或拍照记录。此时,几乎所有的湖涌人都拧成了一股绳。 让湖涌人为之自豪的是,在市区镇各级文化部门的支持下,今年初,扒草艇(湖涌)项目成功被纳入佛山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湖涌的扒草艇项目特色鲜明,影响较大,有世代传承、活态存在的特点,兼具了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且能够展现民族文化创造力的典型性、代表性。”禅城区文明办相关负责人这样评价说。 的确,上世纪80年代前,湖涌人无论男女老少都会扒草艇。扒草艇是一项技术活,控制不好,艇会一直在水上打转,不能前进,甚至会翻艇落水。在以前,扒草艇跟游泳一样,是湖涌村人必备的技能,作为长辈都会教下一代学会游泳和扒艇,代代授之,一直传承。 随着村集体经济的快速发展,草艇赛活动得到村“两委”及村民的高度重视,活动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为延续这项传统民俗活动,湖涌村委会制定了包括建档、保存、记录、传播、保护等在内的五年保护计划,收集并记录有关草艇赛的图文资料、口述史等,并通过制作记录片等形式,利用展览及大众传媒宣传,扩大草艇赛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加深村民对草艇赛的了解和认识。同时,湖涌村还积极改造升级环境,进一步美化村容村貌,改善水质,为草艇赛的举办和群众观赛提供有利环境。 不仅如此,湖涌村还积极发动长者教年轻的村民学习扒草艇并进行日常训练,让草艇赛文化得到年轻一代人的认同和传承,鼓励年轻人参与到草艇赛中,形成年轻一代人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认同。如今,湖涌扒草艇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除了年长的,还有两位90后,分别是1990年出生的罗远流和1994年出生的罗俊贤。 湖涌村党委书记罗锦成介绍,兴盛于“桑基鱼塘”时期的草艇赛,近年来规模和影响力逐渐增大,每逢三八妇女节、端午节等,村里便举办多种形式的草艇赛,各小组村民踊跃参与,参赛队伍最多可达四五十支。“草艇赛成为湖涌村弘扬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是湖涌村人守住乡愁,维系乡情的纽带。”罗锦成说。 两年前的端午节,湖涌村举办了首届男子三人草艇赛,参赛者多以70后为主,46条草艇齐齐动桡在村里的内河涌上演22公里的“水上马拉松”,涌面上草艇选手奋勇争先,你追我赶,岸边来自村民啦啦队的加油鼓劲声此起彼伏,欢乐愉快的节日气氛充满了整个湖涌。到了今年的端午,参赛者当中,80后、90后年轻选手已崭露头角。 今年3月,一年一度的“三八”凤艇赛在湖涌村的内河涌上再次开扒,参赛队伍多达34支,选手平均年龄48岁,最年长的有60岁,也不乏90后的年轻妇女参加。 子华村小组派出的5支队伍全部进入前15名,并连续两年包揽了草艇赛的前两名。同样来自子华村小组且有着丰富实战经验的老选手罗玉杰与姐妹们一起则连续三年问鼎赛事冠军宝座。自15岁起学会扒草艇以来,罗玉杰至今已经扒了30多年,大大小小的赛事桂冠拿到手软,她也成为湖涌扒草艇的金色名片。 无论是男子草艇赛还是女子凤艇赛,子华村小组的队伍总能频现领奖台。对此,湖涌村子华村小组长罗铭垣给出了答案:村里扒草艇的氛围浓厚,主动学习扒艇和参加比赛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罗铭垣还有一个身份:子华村小组龙舟协会主办人。“除了镇村两级的龙舟和草艇赛事,我们还以村小组龙舟协会为平台,每年举办一系列的训练赛和邀请赛,村民赛草艇的实力也在训练和实战中不断提升。”罗铭垣说。
乡风好 主打“上善湖涌”特色品牌 抓住美丽文明村居建设契机,湖涌村投资700多万元,完成村中心升级改造,包括综合楼、文化广场等建设,其中,湖涌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综合楼建筑面积约1300平米,设有报刊阅读区、健身区、村史室、文体活动室、志愿者服务站、农家书屋、社工办公室等,高端化的活动场所为湖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提供了保障。 依托湖涌家综中心,湖涌村推出了“幸福加油站”妇联品牌项目,通过开展幸福会话、幸福力量、幸福学堂、幸福传递、幸福升华等系列活动,运用社工赋权增能工作手法,构建“党委引导,妇联搭台,多方参与,家庭受益”妇联助力区域化党建的新模式。 “项目累计开展包括西点烘焙、丝网花制作培训等在内的活动达30多场次,参与群众2000多人次。”湖涌村党委委员简杏莲说,“同时,我们在家综中心开设的‘爱心学堂’,一年可服务辖区学龄儿童达3800人次。” “文化精神就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的、体现蓬勃向上的精神思想和观念,中国传统节日作为一种行为层面的文化,在长期流传中形成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在社会发展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在湖涌村两委干部中早已形成了共识。 如今,每逢节假日,湖涌村便推出像春节游园、母亲节《弟子规》经典诵读、端午亲子包粽、暑期青少年传统文化知识竞赛、重阳敬老戏曲专场等一系列村民喜闻乐见特色活动,形成一种齐心向上、欢乐和谐的良好氛围。 湖涌村党委委员罗啟鉴告诉记者,村里组织的运动队,每年参加区镇的体育赛事都能取得不俗的成绩,而除了运动队外,村里还组建成立了戏曲队、健身队,积极参加戏曲表演和健身舞大赛,每天晚上,湖涌文化广场上总能欣赏到广场舞。 与此同时,在建设美丽文明村居的新征程中,湖涌充分结合自身特点,主打“上善湖涌”的文化特色品牌,并在村内灯柱、文化广场、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等场所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画报,通过建设醒狮队、粤剧文体队、巾帼凤艇队、龙舟俱乐部、少年篮球队等,开展多样化的特色文化活动,营造风尚美、人文美的“上善湖涌”。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