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年前,黄素娟来到南海创业,一次白天被抢的经历差点让她回了广西老家。如今,她眼见南海社会治安越来越好,自己的小店也开得红火,更安心扎根这里。 平安是发展的前提,改革开放4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沧桑巨变,平安建设与经济发展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不可偏废。南海公安始终不忘初心,通过亮剑严打各类犯罪行为,群防群治织密社会防控网,铸就平安之城,保障了全区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 数据显示,南海公安委托第三方测评的全区群众安全感指数达90.11%,实现连续8年提升。 如今,南海公安正紧紧围绕“四个走在全国前列”、建设“三个最地区”的目标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强警行动”和“智慧新警务”为驱动力,系统推进保稳定、促打击、强科技、推综治、固基础、提素质各项工作,有力维护全区社会大局安全稳定,为南海建设全球创客新都市提供安全保障。 坚持亮剑严打 群众安全感实现“八连升” 上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中期,外来人口蜂拥而至,南海刑事案件尤其是重大恶性案件数量不断上升,公安机关一番严打整治,社会治安秩序由乱到治;80年代以后,经济类活动频繁,违法者钻漏洞犯案,公安机关设经济罪案侦查大队,严打经济犯罪案,为南海经济发展护航;如今,南海公安强力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安全感和幸福感…… 时光飞逝40年,南海社会治安情况不断发生新变化,南海公安顺应大局,不断调整打击犯罪的重点,创新侦破手段,打出气势战出成效。可以说,在严打犯罪方面,南海公安始终与社会经济发展“同频共振”。 亮剑出鞘,严打犯罪。数据显示,2012年全区刑事总警情3万多宗,至2018年回落至7000来宗,在2016年、2017年连续下降29.6%、38.3%的基础上,同比再下降30%,为近20年来首次降至万宗以内。 近年来,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新形势,回应市民对幸福城市的新诉求,南海公安坚持严打不动摇,从群众反响强烈的问题入手,持之以恒地出实招、硬招、新招。 南海区副区长、公安分局局长夏化冰表示,南海公安正在集中攻关,在现有海量数据和硬件支撑基础上,以先进的刑事侦查理念结合数据手段,开发出旨在精准引导人员管控、压减盗抢犯罪的“滤镜”模型,依托该模型精准管控职业犯罪高危人员2876人,极大提高了刑事打击效能。 2018年1月,党中央部署开展为期3年的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南海公安将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作为“一把手”政治工程,将打击锋芒对准威胁政治安全等10类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黑恶势力,实施专案经营、精准打击,坚决打掉黑恶势力“关系网”和“保护伞”。 与此同时,南海公安还以“飓风2018”“三打击一整治”专项行动为抓手,依法严厉打击黄赌毒、涉盗抢、涉枪涉爆、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在快破大案的同时,把“两入”治安案件当刑事案件侦办,完善“两抢”案件快侦快破机制,全面开展破小案专项行动。 过去,南海民警踩着单车下乡破偷猪盗羊案,这在当时是大案;如今,南海民警翻看监控视频,只为帮村民寻找被盗的摩托车,这在今天是小案,但关乎群众利益。 数据显示,2018年南海取得了刑事警情下降30.0%、“两抢”破案率达98.3%、“两抢”零发案275天的辉煌战绩,社会治安环境持续明显好转,群众安全感从2011年的82.8%连续升至2018年的90.11%,实现“八连升”。 推动群防群治 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 《南海市志》记载,1982年南海的流动人口有2956人,在制造业的牵引下,南海人口实现大幅增长,如今,南海的常住人口已经突破了300万。面对庞大的人口基数,仅靠南海警队近3000名警力配置来维持社会治安管理,可谓捉襟见肘,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是必行之路。 跨越发展40年,在聚焦社会基层治理,打造共建共享共治格局方面,南海公安是探索者、实践者。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首创“治安责任承包”模式、90年代的社区警务战略,再到如今的“社区警务+网格治理”,不断创新的警务工作模式,构建起了严密的社会立体防控网络。 在此期间,一大批优秀社区民警成为深入基层、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实际抓手。如“数字警察”蔡战坤编写“社区警务管理操作系统”,推动社区治安管理信息化;“全国优秀人民警察”邹啟忠,创新推动警企联防建设;被市民称为“牛坤”的梁炳坤,严打犯罪,贴心服务融入群众;“微信民警”刘振宇,开通微信公众号推送警情;“南海好人”何海程,创新推出“三级预警”考评机制,对物业小区进行考核…… 2018年以来,南海公安坚持党政领导、综治协调、部门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不断推动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新格局。最典型的案例当属2018年5月23日,作为佛山首个试点,南海区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一体化处理中心成立,形成跨部门调解、标准化理赔、一站式化解格局,至今已化解处理纠纷509宗。 为强化社会参与,南海公安坚持治理社会化导向,搭建多平台引导多元主体参与共建共治。比如组织引导12.96万家厂企、行业场所、物业小区等设立安全员14.89万名,构筑安全防范、安全生产、宣传培训前沿阵线;又如发展“摩的”义务巡逻员3896人、平安南海护航志愿者1.3万人等。 如今,南海公安还不断推动社区警务融入社区治理,“警企联防”“警校联防”的“警+”模式已经越来越广泛,村居治安基础管控不断强化。桂城派出所还探索出“警企联防”升级版“警企联勤”,为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探路,并取得良好成效。 值得关注的是,创新“定制式”精准宣传模式也成了防范宣传的“利器”。依托“平安南海大巡讲”品牌,南海公安开展防范电信诈骗等巡讲活动1800多场,其中“千人千场”反诈骗系列宣传268场,防骗公益宣传短片《奶奶被骗了》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 南海公安40年大事记 1973年 恢复县公安局建制。 上世纪80年代初期 在农村首创“治安责任承包”模式。 1991年 推动构建全省第一个县级公安微机网络系统。 1998年 成立“110报警服务台”。 2014年 建成DNA理化实验室。 2017年 推出“平安南海大巡讲”。 2018年 群众安全感首超90%,实现“八连升”。 以民意警务为导向 做实服务和谐警民关系 市民李桂芳要缴纳交通违章费用,却苦于不能请假办理,当得知南海公安有个24小时自助服务区,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办事真的是越来越方便了。”办理完业务后,李桂芳点赞道。 “人民公安为人民。”步入新时代,在做好公安打防主业之余,如何聚焦群众需求和期待,深化提升行政管理服务,成为南海公安思考的新命题。 近年来,南海公安机关坚持利民惠民并重,从户口登记、证照办理、交通、消防等日常业务入手,按照“互联网+”建设思路,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积极推进公安“一门一网”服务模式升级完善,切实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助推地方经济发展。 数据显示,全区建成“一门式”区级综合服务大厅2个、镇街级18个、村居级47个,设置自助终端97台,年内办理业务155.5万人次;“一网式”服务涵盖区级、镇街、村居共791项公安行政服务事项,年内办理业务436.7万宗,实现了“一警一门、一窗一办、工作日8小时”向“多警一门、一窗多办、全天候”跨越。 与此同时,一系列“微改革”“微创新”也在不断推进中。如“南海公安”微信公众号网上可预约车管业务、办理快处快赔和实名认证等业务,年内受理车管业务预约10.2万次,办理业务8.1万宗;创新轻微道路交通事故处理模式,全区设立5个快处快赔服务点,接报快处快赔7.3万宗,事故在线快速无责直赔9895宗;健全社会服务网络,建成2个车管工作站、4个业务受理分点、20家机动车登记服务站,通过社会服务站点办理车管业务6.5万宗。 对市民而言,最直观的变化也能从“110”的发展历程中感受一二。1998年,110报警服务指挥中心成立后,每年举办的“110”开放日便成了拉近警民关系的一座桥梁;如今,“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110”,随着“情指行督”一体化警务机制和失踪人口查找机制不断完善优化,“110”平安服务全面提升。 2018年,南海公安以110平台为龙头,深入推进失踪人口查找和快速救援救助反应工作,形成一套责任明确、流程规范、督察有力的工作机制。数据显示,2018年,通过“110”已救助群众4200人、找回失踪失联人员4800人,收到锦旗3面,有力打击了犯罪,服务了群众,赢得了群众的信赖。 特写 智慧警务:向科技要警力“黑科技”护平安 1981年,天津公安刑事侦查无线网络专业会上先进的警用设备令时任南海县公安局政委的郑时增大开眼界。“用无线通讯组成一个公安专网,掌控整个地区的治安情况,有案件能及时通知总部,及时采取对策,这对我触动很大。”郑时增心想,“南海公安就是要走这样的一条路。” 向科技要警力,南海一直在探索。 上世纪80年代,南海公安从香港引进了第一批移动通信器材——对讲机。1998年,南海公安成立“110报警服务台”,在全省乃至全国县级公安机关处领先地位。 从2005年启动“情报导侦平台”建设,到2007年研发“天目警务主导系统”和“执法信息管理系统”,从2008年公安内网实现全覆盖,到2009年启动智能交通系统工程建设,南海公安在信息化基础建设、信息系统开发应用、警务运作机制优化等方面不断创新突破,逐步实现从“汗水警务”向“智慧警务”的跨越。 2018年,南海公安成立智慧新警务建设推进领导小组,统筹规划、顶层设计创新应用体系,加快基础性支撑项目落地,完成全区“视频云平台”6大类2.4万路社会公共视频、1300多个重点娱乐场所8000多路视频联网布局;全面启动“智慧新法制”“智慧新交管”“智慧新监管”等项目建设,可视化指挥调度平台等项目落地见效。 值得一提的是,南海公安还借助“车辆大数据系统”“异常行为预警系统”等智能应用系统,自动采集、核查、预警,发现疑似套牌车306辆,分析嫌疑车783辆,查缉交通违法653次,比中抓获在逃人员38人,协助抓获各类犯罪嫌疑人293人。 亲历者说 郑时增:借改革开放之机推进“科技强警” 退休前,郑时增处于刑警一线,办过不少大案要案,也深知破案之难,“当时就在想,要寻找一条出路,向科技要警力。”1981年,在他的推动下,南海公安逐渐用上对讲机。 “无线电对讲机配置后,我们很快就破获了一宗大案‘大沥大发市场系列抢劫案’。”郑时增回忆,当时警方已经完全有了预案,全部设好包围圈,在横江顺利拦截了犯罪分子,“如果没有无线电,破案不可想象。” 1991年,南海推动构建全省第一个县级公安微机网络系统,首期输入900多个犯罪嫌疑人指纹建立指纹库,破案效果立竿见影。2014年,南海公安又建成DNA理化实验室,把案件中提取到的DNA数据上传到全国数据库。 “科技强警”助推了公安工作,也更新了郑时增的认识。20年前,他一手推动建立指挥中心,如今再次回到这里,已是大变样。南海110报警服务指挥中心副主任陶远明介绍,一宗案件发生在哪里,接警后马上就能显示大概位置,周边有多少警力都可以看到。 “多年前,在香港看到警用指挥系统就是这样的,如今我们南海实现了,真劲!”郑时增说,公安治安能力的提升,都要感谢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在这个基础上,南海公安才能打造出一支党和人民信赖的坚强有力队伍。 |
HOT NEWS
FOCUS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