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穿越百年,看尽平洲粤剧前世今生

2019-7-5 10:33|原作者: 珠江时报

  7月3日,平洲粤剧“活化石”叶兆柏发了一条朋友圈,纪念粤剧名伶邓永祥遗孀洪金梅逝世,祝她一路走好。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近年不少粤剧名伶驾鹤西去,而剩下的很多都步入杖朝之年。“如果我们这一代的人都走了,有关粤剧的记载就真的断了。”叶兆柏感慨,在近代曾走向辉煌的粤剧,似乎已经走到要么被记住要么被遗忘的历史关口。

  不久前,桂城正式宣布,下半年将启动拍摄讲述平洲百年粤剧的纪录片《百年大戏传天下》。最激动、最开心的,莫过于像叶兆柏这些,出生于南海平洲、将毕生奉献给粤剧的大佬倌。

  百年前,平洲粤剧人陈福三等一批有识之士创立岭南大戏“乐群英童子班”,广招学徒,名家辈出,成就了桂城“粤剧之乡”的美誉;百年后,我们以更高的广角视野,一起来探寻平洲粤剧的百年传承与坚守。

  缘起

  开班招收80艺童

  佛山,是粤剧策源之地。早在明代成化年间(1465-1487),昆班、徽班、湖南戏班等民间戏曲团体盛行。众多本地子弟参加演唱,逐渐将语种由中州韵转化为粤语,粤剧由此萌发。

  到了嘉靖年间(1522-1566),粤剧界最早的戏行会馆——琼花会馆正式成立,也预示着粤剧正式成型。可惜好景不长,受清朝政府封禁和打压,梨园子弟鸟兽四散、粤剧发展停滞不前。

  即便如此,粤剧艺人从未放弃。“为了继续传播粤剧,艺人们不惜以对挂羊头卖狗肉形式表演粤剧。”叶兆柏说,所谓挂羊头卖狗肉,就是对外宣称演出的是京剧,实为粤剧。

  而后,随着清朝政府的倒台,粤剧得以复苏。民国六年(1917年),南海平洲人陈福三(粤剧界人称“金山和”)与乡民林君可、张清,在江表村正式成立岭南大戏“乐群英”童子班,招收当地未成年青少年系统学习粤剧。意料不到的是,“乐群英”童子班竟发展成为近代“粤剧摇篮”,培养出著名粤剧男花旦林超群、金枝叶,武生张盛才、陈展生、白山富、叶大富,丑生鬼马春等粤剧名伶。

  “‘不穷不学戏’是当下梨园弟子的真实写照。”叶兆柏回忆,伶人在旧时代被称为优界,社会地位如同妓女一样卑微。

  据说,童子班开班消息一出,不少贫苦家庭的孩子争先恐后递交申请。最终,80多名男童通过考核、顺利入班,年龄多在13、14岁之间。

  学艺

  起床先练功再洗漱

  入班学艺,也意味着他们将正式告别家庭、开始集体生活。

  “祠堂既是父亲练功的地方也是睡觉的地方。”叶兆柏说,当时生活条件十分艰苦,在祠堂地面铺上木板、稻草,便成了床。80多名艺童两两相对、脚对脚睡下。

  天尚未亮,负责武功的教练雷公祥就用烟斗敲打床板、唤醒艺童。起床的第一件事不是洗漱、不是上厕所,而是练基本功。晨练过后大家早已大汗淋漓。如此种种,叶兆柏自小有所听闻。“我83岁,从艺时间可是超过70年了。”叶兆柏开心地说,前面错过的一些年,也都是从父亲叶大富的口述中得知十有八九。

  练完一年基本功,艺童开始分角。眉目清秀的艺童通常分到的是花旦,反之,身材魁梧的艺童通常分到的是武生。叶大富分到的角是武生。武生不仅要求艺童拥有一身好功夫,演技同样不能落下,归根结底,与当时简陋的舞台布景不无关系。

  当时的舞台布景有多简陋?叶兆柏是这样形容的。“怎么在舞台上呈现一座山呢?要么是将两张椅子堆在桌子上,要么直接在一张幕布写上‘山’字。”“如果演员表演得不够细腻的话,观众是看不下去的。”

  而这,也很好地训练了近代粤剧名伶的舞台表现力。“粤剧舞台就那么小,却要传达千军万马的意境,就必须以细节取胜。”叶兆柏又分享了一个粤剧表演的细节——爬山。手势要表现出抓住草根、艰难向前的细节,配合眼神呈现吃力的状态。

  更有意思的是,除了习得武术、演技以外,粤剧还特别考验艺童的记忆力和应变能力。“以前的粤剧是没有台本的,每一句唱词都有赖师傅的口口相传。”叶兆柏说,上台前,演员必须反复练习,将唱词烂熟于心。若出现忘词的情况也要随机应变唱下去。

  兴旺

  戏班巡演万人空巷

  头年学完基本功,“乐群英”童子班艺童迈开剧艺生涯第一步。“戏班的第一出戏是《六国大封相》,80多名艺童与师傅同台表演,规模之大、阵容之大让其一举成名。

  “加上当时娱乐方式单一,‘乐群英’巡演所到之处自然是万人空巷。”叶兆柏说,乡亲们不仅会早早进场守候,甚至是招呼远亲近戚探访看戏、借机增进感情。

  如果两个戏班撞期,观众就有福了。为了展现戏班实力,两个戏班舞台会相向而设。“也就是说,如果左边的戏班表演得不够精彩,观众直接转头看右边,那么左边的戏班就很难在当地混下去。”叶兆柏说,不过后来,为了促进戏班和睦相处、粤剧共荣发展,戏班之间比拼的戏码变得缓和,演出双方都会心照不宣地营造旗鼓相当的和局。

  头年练基本功、次年分角色、三年学短剧、四年学长剧,“乐群英”童子班严格而又科学的训练模式,培养出一大批近现代最具影响力的粤剧名伶,包括男花旦林超群、金枝叶,武生张盛才、陈展生、叶大富,丑生鬼马春等。

  在名家的带领下,其子女或徒弟亦“子承父业”,成为20世纪中后期传承、传播粤剧的中坚力量。特别是林超群,他的3个女儿林小群、林慧、林锦屏皆为粤剧大家。

  只可惜,粤剧的繁荣发展被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打断。战争打响之后,不少粤剧名伶前往美国、港澳等国家或地区避难。其中,就包括了“乐群英”童子班创办者陈福三。借此,粤剧的发展也跟随名家走出内地,扬名海外。

  就如陈福三排行第九的小儿子陈永熙,被名伶白驹荣招致麾下并取艺名“白超鸿”。之后,陈永熙跟随师父白驹荣四处巡演,担任《鱼肠剑》、《文姬归汉》等多部戏剧的武生角色,成为粤剧大佬倌。

  退休后,他与妻子林小群(国家一级演员)定居美国旧金山。在那里,他们也不忘继续推广粤剧,引导更多群体参与其中,更有一名来自斯坦福大学的黑人大学生主动求艺,当起了“巧克力色花旦”。有了他俩的热心传播,粤曲乐社一度风靡旧金山,开有三四十家。

  传承

  拍摄纪录片留住百年历史

  名家离开平洲异地定居,平洲粤剧发展进程放缓。但是并不影响民间爱好者以私伙局形式自得其乐。

  尤其平洲一带的私伙局,当地爱好者坚持传唱传统曲目以外,还自编自导自演,不断探索伴奏及演唱的技能、技巧,以丰富粤剧(曲艺)的表演内容和程式。像这样的私伙局,在桂城一共有40多个。与此同时,桂城党委也在背后默默关注本土粤剧发展,多次以举办粤剧表演、交流及其他形式支持粤剧发展。

  2009年,粤剧界迎来一个好消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粤剧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这,更是大大振奋了桂城保护非遗文化、传承粤剧文化的信心。

  2014年,桂城为40多个私伙局安了一个家——桂城曲艺协会。桂城曲艺协会特聘国家一级演员、粤剧名伶林锦屏担任艺术总监,邀请黄白龙、郑艳芬等名家担任艺术顾问,为私伙局录制节目时进行专业指导。

  与此同时,曲艺协会又以“送戏下乡”“粤剧走进校园”等活动,推广粤剧文化。他们的努力也实实在在地影响了一批人。2015年起,三山港小学和桂城中心小学先后开设粤剧粤曲特色课程,启蒙学生粤剧教育、培养粤剧传承人。

  桂城2017年建成粤剧粤曲艺术馆之时,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林锦屏、叶兆柏等粤剧名伶纷纷到场祝贺,并捐出珍贵物件以示支持。叶兆柏捐赠的是斩获全国中老年戏曲汇演牡丹奖《借靴》的戏服和靴子。

  去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广州时专程走进粤剧艺术博物馆、了解“南国红豆”历史变迁。“这件事对粤剧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动作用。”叶兆柏说,女儿的学生得知她的父亲是粤剧演员时,追着女儿要请他来学校讲讲粤剧的故事。

  如今,粤剧传承已是桂城列为实现文化振兴的重要一环。借此,桂城已通过建设桂城粤剧粤曲艺术馆、开设粤剧传习所、编写粤剧资料图书等举措,不断挖掘和培养新一代粤剧文化传承人、扩大桂城粤剧影响力,赋予粤剧新时代的发展动力。

  今年,桂城又将启动纪录平洲粤剧百年历史《百年大戏传天下》纪录片。桂城街道党工委委员江颖怡表示,通过纪录片的拍摄,进一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打响桂城“粤剧之乡”文化品牌。

  纪录过往,更要孕育未来。如何实现粤剧再繁荣?叶兆柏认为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小演员、小观众。“把粤剧变成小朋友身边的娱乐、才艺,粤剧的传承就不会断层。”同样地,粤剧的演绎也不能停留在三百年前,做到好看有益,方能屹立不倒。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