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河中螺托起幸福梦
陈晓君弯腰拨河底的石螺“入瓮”。
秋风轻抚,秀丽河泛起一层层微波,映照着阳光,格外刺眼。 10月7日中午12时许,在秀丽河田园山庄对岸的河边,以捞石螺为生的陈晓君正把塑料桶里近30公斤的石螺抬上岸,在岸上的丈夫接过手后,打开一个饲料袋,把石螺倒进去,拧个结,随即把袋子一抽,放在肩膀上,扛着上岸。
从上午7时开始,夫妻俩已在河里呆了5小时。随后,他们开着三轮车,到附近吃个快餐,然后再继续摸螺。下午4时,他们就会把石螺运到南海九江交货。
长期泡水皮肤黝黑
穿着齐脖的塑胶防水服,戴着一顶草帽,手里拿着一个用粗铁线特制而成的捞铲,水桶漂浮在旁,用绳子系在防水服的肩带上,沿着河边,陈晓君和丈夫一边捞螺一边移动,俩人反向而行。
陈晓君两臂裸露,晒得黝黑。她右手握住捞铲末端,使劲往外抛,两手用力拉回。捞铲上的石螺并不多,还有石头、蚌壳、烂布、木板等,剩下就只有20来个指头大小的石螺。几次来回,收获较少。
于是,她换了另一种方法。她半蹲下来,用戴手套的右手围着捞铲落下的地方绕圈拨泥,一股股黄色的浊水冒上来,再把铲子提起,表面一层都是石螺。
“这有半斤。刚才那几次最多只有一两。”陈晓君说。她捡起河边一根竹子,把附在上面的石螺一个个掰下来。
陈晓君说,石螺基本在泥土表面,轻轻一扫就能“入瓮”。一不小心,她被一串鱼钩钩住了棉手套。隔着一层布,她没怎么受伤,只是很耐心地把钩子扯出,然后扔到岸上。
“石螺”市场也竞争激烈
事实上,这是陈晓君夫妇第一次到秀丽河捞螺。10多年前,夫妻俩来到高明,当过工人,后来跟着同乡做起了捞螺。高明境内的大河小涌,他们几乎都去过。
“哪里有螺就去哪里。”她说,到一条河涌,螺少的话,就需继续寻觅。同一条河,需间隔一个月以上才能再捞。
她说,职业捞螺的人很多,光是在高明的湖南老乡就有数十人从事这一行业。“所以我们都到肇庆那边去了,来回四五个小时,早上4时多就出发。”陈晓君说,他们当天捞螺的秀丽河段估计不久前被人捞过了。
而此时,在前方100米的水域处,另一位师傅也正在捞螺。“捞螺的人大概有两种,带盆子的是直接交给食肆的,带水桶的则是交给贩子的。”她说。
虽然同行竞争激烈,但石螺生长较快,六七月繁殖的螺仔,现在又能上市了。每年,市场随着天气变化,5~11月是旺季,12~4月都是淡季,他们就回老家做散工。
“儿子说不让干了就不干”
在河里站一天,不停地重复动作,别人看来或许很累,但陈晓君说,习惯了就好。刚开始时,捞了2小时,回家一下午手臂都还疼。丈夫说,既然做不来就不要去了。但是她说,“我怎么不去,捞螺自由自在,我还要继续”。
10年前,石螺的价格为0.3元/斤,现在高峰期1.3元/斤,淡季0.8元/斤。有时螺多,越捞越开心,夫妻俩一天能捞上千斤,有时运气不好,越捞越没劲,一天下来只有数十斤,光是来回油费都挣不回。但就凭着这份坚守,他们供大儿子读完了大学,也在老家城里购置了一套房子。
“别人可能会瞧不上这工作,但对于我们来说确实是一份再好不过不过的工作,毕竟是外地人,年纪也大了。”陈晓君丈夫说。
他们说,两个儿子如今都准备毕业了,儿子说过,在水里捞螺很危险,等他们有能力之后,两老就不要做了。“等儿子赚到钱再说,他们让我们不干我们就不干。”他笑说。
来源:佛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