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做好2015年元旦春节期间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党委、政府开展走访慰问、送温暖等活动,关心群众,化解矛盾,确保度过欢乐祥和的节日。
岁末年初,天气日趋寒冷,各地送温暖活动逐渐展开。克服作秀式走访慰问、送温暖,是对工作作风的考察和检验。
其实,走访慰问、送温暖的真谛在于让困难群众感受温暖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让干部从中倾听、掌握群众的真实期待,特别是对自己的工作有意见、不满意的群众的“逆耳之声”,以利工作。
从这个意义讲,干部趁着过节时候去给这些“特殊”群众拜年慰问,面对面地“解疙瘩”,这些有意见群众的怨气可能就会消除很多。
坦诚地说,群众有些意见实属正常,也是客观现实。但问题是,无论以往发生过任何事情,我们都不能和群众“记仇”。面对那些曾经对自己有意见、有看法甚至不满意的群众,有两种根本不同的群众观点和态度,一种是居高临下,把群众当“仆人”、当“外人”、当“学生”,使自己与群众的“疙瘩”越结越深,越结越大,甚至酿成事端;另一种却放低身段,把群众当“主人”、当“亲人”、当“老师”,在“解疙瘩”的过程中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群众工作是复杂的,而做“有意见和不满意群众”的工作更是难上加难。有些同志之所以不乐意上门做这些群众的工作,主要是怕“不给面子”、“受累不讨好”而导致尴尬,最后落得个自我没趣。所以宁愿回避或找其他理由也不肯主动去“解疙瘩”。
当然,解开与群众的“疙瘩”,不是仅靠节日里一次走访慰问一蹴而就的。但是,如果心里的那个坎过不去,这就意味着“解”的工作远没做到位。
“瓜子不饱暖人心”。群众心中有杆秤,秤出的不仅是“温暖”的成色,也秤出了为民执政的分量。在目前改革发展稳定的各项工作中,如果我们始终带着深厚的感情去做群众工作,并且善于与对自己有意见、不满意的群众多沟通、常联系,为他们办实事、办好事,干群之间的“疙瘩”自然消弭无形,代之以凝心聚力,开创心情舒畅、快乐和谐的美好新生活。
来源:佛山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