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结果显示,我国耕地最新数据为203077万亩,比原来掌握数据增加2亿亩。“新增”的2亿亩耕地上,是“实增”还是“虚增”,能否带来粮食增收,会不会放松用地管制等多重疑问待解。
“实增”还是“虚增”?
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数据显示,我国耕地面积比原来掌握的数据增加了2亿亩。庆幸之余,我们不能忽视,在这一个“增”的背后,还有若干个“减”。
一是优质耕地锐减。两次土地调查期间,仅东南沿海五省就减少水田1798万亩,相当于减掉了福建省全省的水田面积;二是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此次数据是人均耕地1.52亩,较1996年第一次调查时的1.59亩还减少了0.07亩,更远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3.38亩。
不仅是“增中有减”的问题,在20亿亩耕地中,还有需退耕还林、还草和休养生息的约1.49亿亩,受不同程度污染不宜耕种的约0.5亿亩,以及一定数量无法正常耕种的“漏斗地”。折算下来,“18亿亩”依旧是稍不留神便会触碰到的“红线”,我们决不能盲目乐观。
会不会“多收三五斗”?
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12039亿斤,实现2004年以来的“十连增”,但农产品供求总量依然偏紧。如今,耕地面积的增加能否缓解这种局面呢?国家统计局副局长张为民坦言,2亿亩中的相当一部分已经在现有的播种面积中体现出来了。取消农业税、加大补贴力度,使得过去没有耕种或没有上报的耕地,陆续用来进行农业耕种,因此实际播种面积就通过新增耕地体现出来了。
由此看来,新增的2亿亩耕地基本上不会增加粮食产量。
会不会放松用地管制?
土地二调结果公布之后,公众普遍担忧,在此后的城镇化建设中,用地管制可能会有所松动,农地征用会再掀高潮。
公众的担忧不无道理,“二调”数据显示,与“一调”相比,建设用地增加了8729万亩,不但增速快,而且格局失衡、利用粗放、效率不高等问题突出。
对此,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透露,在严守耕地红线的基础上,目前国土部正在研究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顶层设计,并考虑对开发强度已经超过20%、甚至达到30%、40%的地方,在用地上要以盘活存量为主,并体现在土地规划、土地计划中。
(信息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