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楼主: Matilde

清明节顺德设6条公交线免费接送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1 17:17:57 | 显示全部楼层
最近几年在广州工作好忙,已经好几年没有回老家祭拜祖先,这个清明节趁着有假就回老家上坟,却发现了好多“怪”现象:

     1、惊现活人墓地

    此前在网上见过人还没有死就买好墓地的,但亲眼见过还是第一次,这次上祖坟见过一个碑,上面的碑文竟然是红字,我问老爸:这咋回事啊?老爸很有感触的告诉我:这个是活着的人提前把自己的墓地盖好了,太有意思了。的确这对农村人来讲绝对是有悖于传统习俗的。而且碑文是红字,等老去下葬的时候再涂成黑字。

    2、清明节上坟不能惹王母娘娘

    原本都是清明节那天上坟拜祭祖先的,可回来后被告知要提前一天去,原因是清明节那天是阴历的三月初三,是传说王母娘娘开蟠桃会的日子,天上的喜事不允许凡人做烧纸、哭之类的事情,于是大家都不想“违背天意”。路上听到别人说了一句很意思的话:都忌讳这忌讳那的咋没有听说一天不让吃饭的啊?

    3、生活越富裕越迷信

    物质和精神生活越好按道理讲越讲究科学,可是现在好多人选墓地的时候越来越讲究风水。在他们眼里只有选一块风水宝地就可以让好的人更好,所以风水师是一个很吃香的职业,据说在我们县城一个风水师选一个好墓地要收取3000左右。有钱人不差钱,而且越有钱的、官越大的越讲究。

    4、在外地年轻人回来多

    现在清明节放假三天,路上看到好多年轻人,山下停车都不好找停车位,看来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希望在清明节这天寄自己的哀思,在压力巨大和喧嚣的社会,也许只有在那一刻才能有人肯听听自己的知心话,也排解一下自己的压力,亲情才显得更加珍贵。

    5、88岁老人上坟

    这次让我看到最感人的一幕是是一个拄着拐棍的88岁老人上山拜祭祖先,他走的很慢很吃力,一步步挪到山上,这位老人跟我说:家里就剩下我一个了,祖宗们都这等我去看他们呢,如果这一天没人去就会被人看做这家人后继无人了呢。

    6、火灾

    这是我最让我心痛的一幕,这次回来让我深刻感到城市里禁止清明带纸上山了,仅仅一天,我发现了4处着火引发山路火灾的,老家环境不比城市,救火条件根本不具备,也没人敢去救火,一直烧到自然灭为止。看着一片片的山林被烧掉真的很心痛。
发表于 2013-3-21 17:18:25 | 显示全部楼层
拜祭应该树新风了.
发表于 2013-3-21 17:19:29 | 显示全部楼层
思念亲人泪纷纷
  肝肠寸断无回音
  孝敬身边白发人
  珍惜眼前看到人
发表于 2013-3-21 17:20:25 | 显示全部楼层
尽孝报恩在生前,这就是理啊,人都不在了再华丽只是做给别人看的。清明别忘祖。
发表于 2013-3-21 17:21: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将至,国家已经公布了放假安排。不少地方,一些居民由于路远或时间等原因,提前到墓园、墓地祭奠亲人,甚至已经出现节前扫墓高峰。许多市民选择用鲜花、绢花等新的方式,祭奠亲人,寄托哀思。而各地政府部门也在提醒市民,文明祭扫、注意防火等等,并且大力加强交通监管工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虽然清明节相对比较“清冷”,一些年轻人不容易想起来,它作为中国最重要传统节日之一,却一直被作为民族文化传承。毫无疑问,只要有条件,清明节应当去扫墓,表达一下对先人的怀念。但是,作为一个传统节日,我们应当知道,清明节的内涵是丰厚的,它绝不简单等于扫墓节。

  首先应当了解关于清明节的历史。据传,清明节源于古代帝王的“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成为民族固定风俗。从唐朝开始,祭拜扫墓的日子被定在寒食节。而寒食节,是纪念春秋时被火焚于绵山的介子推而设。介子推“不言禄”,“舍身赴义”,成为中国传统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今天的年轻人或许多数都知道屈原,可有几个知道介子推,能背出几句关于清明节的诗文呢?

  传统清明节的习俗,不仅仅只有祭扫,而是非常丰富的。除了寒食节的“禁火”,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活动。《清明上河图》就生动描绘了这一时节的都市繁荣景象。今天,我们当然不必沿袭所有的旧风俗,比如寒食“禁火”之类,但许多风俗是可以考虑恢复的。今年开封就搞了“清明文化节”,事实上,清明前后,春回大地,还适合插柳、植树,绿化环境、修复生态。

  当然,一些娱乐体育方面的风俗,不一定非在清明时节进行。但即便清明主要只是缅怀追思,我们也不要让这个节日狭隘化。全国政协副主席厉无畏在“首届海峡两岸清明文化论坛”上,提出“两岸共同继承弘扬清明文化”。他认为,清明节是全球华人共同分享的记忆,清明文化蕴含着对故园桑梓的认同,对祖先、前贤的感恩怀念。诚哉斯言!清明文化完全可以作为重要纽带,让中华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这几年,传统文化的继承传递问题,越来越受到各界的重视。春节、端午、中秋,都恢复了很多传统习俗,也恢复了很多民族“记忆”。对清明文化的关注不够,客观地讲,有这一节日本身特殊性的因素。但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清明节的内涵并不单薄,甚至在一些方面更加“高端”。作为非物质遗产的一部分,我们要努力让它的内涵和形式重新丰富起来。端午节不能只剩下粽子,清明节也不能只是挤车扫墓。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