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继佛山咏春拳确定明年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后,“佛山赛龙舟”项目已进入资料搜集阶段,将积极参与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
佛山龙舟具有非常广泛的群众基础,打造了几支成绩很优异的龙舟队,申遗水到渠成。只是龙舟是相对“烧钱”的运动,如何防止投入飙涨,又能活化龙舟来“补血”,这个话题值得讨论。
龙舟文化包括诸多元素,如果说口口相传的龙舟说唱需要讲习所,那么龙舟竞赛离不开训练基地等配套,每年举办的大小比赛50多项,花费是当惊人的。显然,给龙舟文化带来持久活力,除了扶持龙舟产业的发展,怎样与南番顺美食、住宿、旅游等元素糅合,产生附加价值来反哺龙舟文化;又怎样不妨放手给民间组织或社会组织承接,既减轻财政负担,又依靠市场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都是创新绕不过的话题。
另一方面,建设市民的“精神家园”理所应当,但据说举办一场龙舟活动需要花费五六十万元甚至更多,有些村小组之间也要相互竞渡,是否有些昂贵?实际上今年不少镇(街)主动取消了划龙舟,转而开展花钱较少的龙舟说唱等活动,无疑是一种理性的回归。民生需要关注,但龙舟活动缺乏训练、比赛,可能遭遇传承断档的危机。取得两者之间的平衡,不妨整合基层的龙舟资源,保留适当的规模,最好镇街、村组之间下“一盘棋”,利用场地共用、费用均摊等方式,把成本降下来。
说到底,佛山龙舟文化申遗有“米”才行,既要多方“输血”,更要寻找“造血”的肌理和途径,保护了传统文化,又兼顾到民生,这样的核心价值更值得守护。毕竟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富足,才是民众更喜欢的。
来源:南方日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