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年前,发生在黄岐的“小悦悦事件”,在佛山这座城市身上烙上了深深的印痕。从那时起,利他精神在这座城市便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每当发生意外时,市民和媒体除了关注事件本身外,也会关注现场人群的举动。这一次,盐步大涌上的溺亡事件便是如此。
“有七八个年轻男子,个个看起来都挺健壮的,可他们就站在旁边看。”不识水性的琳琳跑到他们面前求助,哭着说“请你们救救我妹妹”。在本地一家媒体报道中,现场人群显得很冷漠。事实果真如此吗?我并不认可这样的看法。
毫无疑问,救人是应受到人们赞扬、致敬的一种高尚行为。无论是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中,救人都是被推崇、被鼓励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救人就是冷漠。比如,在盐步大涌女童溺亡这一事件上,没有救人这一行为的动机有两种:不愿意救人以及愿意救但并没有展开行动。从现场的报道来看,围观人群并非冷漠,更可能是愿意救但没有展开行动。
之所以说围观者有施救意愿,是因为现场有不少围观者。女童落水并非杂耍热闹之事,围观人群能得到什么乐趣呢?那么,围观的目的何在?我认为,这是因为女童的命运牵动着围观者的心弦。在一条生命生死垂危之际,大多数人会有不忍之心,会有对女童的祝福和期盼,会有挽救生命的善意。
不过,这些良好的动机并未转化到实际行动中来。一方面,救溺水女童是个技术活,大多数人不会游泳,或者游泳技能并不高,他们没有自信可以成功挽救落水女童。与此同时,救人的成本非常之高。如果不能成功,自己可能也命丧于此。事实上,因救落水者牺牲的案例太多了。高成本的压力下,人们望而却步,这并无不妥。我们鼓励舍己救人这种精神,但并不鼓励冒失救人的行为,如何安全地救人才是应提倡之道。
另一方面,在女童溺水之时,围观人群如何实现自组织也是一个问题。施救溺水者,往往需要多个合作才能实现。围观人群往往四零八落,彼此之间是一个陌生人社群。除非有领导力很强的人,否则在短时间内要将一个陌生人社群组织起来,难度会很大。
如今,溺水女童终究离世,让我们为之惋惜。但我们也不应对现场围观人群予以苛责。假设换成是你,你会成为下水救人的那个人吗?如果不是,那就应该对围观者表示理解。我相信,大多数人还是有悲悯之心。(四木君)
来源:南方都市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