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快在今年秋天,明清“四大名镇”就会再次聚头。抚今追昔,为了打好这张蓝图的底稿,我们有必要一探佛山的名镇基因,为传承与发扬这种基因,助力城市价值提升寻找发力点。
明末清初之际,广东的佛山镇,以冶铁业发迹;江西的景德镇,以陶瓷业扬名;湖北的汉口镇,以“船码头”著称;河南的朱仙镇,以集商贾繁兴。
历史书页翻到了现在,2014年8月,佛山市副市长麦洁华带队赴赣、豫、鄂三地考察文化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商讨“四大名镇”文化旅游合作事宜。此行旨在加强“四大名镇”之间的文化旅游、经贸合作交流。
最快在今年秋天,明清“四大名镇”就会再次聚头,在中国古代四大名镇文化经贸合作战略联盟会议上,共同回忆这段辉煌的历史,挖掘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并连接过去与未来,为产业经济对接,互利双赢画下宏远的蓝图。
市委书记刘悦伦曾指出,城市价值提升不仅重外观更重内涵。佛山的城市价值内涵提升要有高度、广度和深度,深度是要深入发掘城市文化内涵,发掘城市高端文化资源,整合传承城市文化资源,让传承传统历史文化和发掘高端文化显示出生机勃勃的局面。
抚今追昔,为了打好这张蓝图的底稿,我们有必要一探佛山的名镇基因,为传承与发扬这种基因,助力城市价值提升寻找发力点。
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韦伯曾下断论:中国没有城市。他认为,中国只有军事和政治意义上的城市,有城而无市。
而中国古代四大名镇,出现了城市雏形,是历史发展的新生事物。
“可以理解为,以经济动因发展起来的中国城市由四大镇始。”佛山经济史专家、中山大学客座教授罗一星认为,明清的江南市镇和岭南墟市都是都市化的起步阶段,由于这样一批小城镇的出现,市场网络日益发达,于是天下四大镇诞生了。
它们的出现代表了传统工商城市发展的新道路,代表了此时传统社会都市化的主流。
名镇的形成是一个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据《佛山市志》记载,宋代,是佛山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大片沙田淤积,土地增加。由于唐末及五代十国战争频繁,中原人口大量迁徙至珠江三角洲,带来劳动力的增加和文化技术的进步,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带动下,商业贸易开始活跃。
佛山民俗专家余婉韶介绍,宋开宝四年(971年),为适应中外货物流通交易,广州市舶司在佛山设立市舶务,除了蚕丝和丝织品,陶瓷产品开始大量出口。此时佛山已经成为一座工商业城镇。
现代交通工具出现以前,航运往往决定一座古城镇的兴衰,佛山从一个洲岛渔村发展成一个工商业城镇,则是有赖于发达流畅的航运网络。西晋时期,佛山已有海外商船过往。唐代,佛山出现了龙山大岗圩等贸易集市,丝织品远销海内外。唐宋以后,随着南海海上丝绸之路的不断发展,佛山商品性农业和商品性手工业开始初具规模。
手工业生产蓬勃发展,商业繁荣,城市风貌基本成型,成为四大镇兴旺的共同点。
以佛山为例,佛山此时作为广东冶铁业中心的地位已经形成。乾隆十五年(1750年),整个冶铁行业工人不下二三万人。佛山还不断为虎门、广州、崖门等处炮台承造大炮。当时制造的八千斤大炮,在鸦片战争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
手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商业贸易的繁荣。康熙年间,佛山已成为外省商贾必至的贸易中心,市面之繁盛甚至超过广州。
随着生产和贸易的发展,天下四大镇的街区和镇貌也在迅速变化。
清代,佛山的手工业区域和商业区域已基本形成。冶铁业主要集中在镇西南部地区,陶瓷业主要集中在石湾一带,纺织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东南部。商业闹市区则集中在北部、中部地区。
《中国通史》中记载,乾隆至道光年间,佛山铺区从二十五增加到二十七个;街巷从二百三十三条扩展到五百九十六条;墟市从三墟六市发展为四墟十一市;码头津渡从十一个发展为二十八个;编户人口则从二十万发展为二十七万,若加上疍民和外地流入佛山的谋生者,实际人口不会少于三十万。
至此,佛山发展成为“周遭三十四里”的繁华大镇。
来源:珠江时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