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话题由头
今日是父亲节,父亲们在收到孩子们祝福的时候,是否想过:你们真正花了多少时间陪伴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还记得2年前,那个将三个孩子“打”进北大的“中国狼爸”萧百佑,许多人因其对孩子的“狠”而评价他甚至骂他“不近人情”,然而,大多数人却忽视掉事物的另一面:作为父亲,在孩子的成长路上,他从未缺席。
和很多惜时如金的父亲不同,“狼爸”愿意在孩子身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他身上,我们可以深切地感受到父亲是孩子无穷力量的源泉和强大的精神依靠。
然而,在当下的现实生活中,很多父亲在家庭中除了扮演经济收入的顶梁柱,在精神和情感上更像是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在大多孩子心中,父亲就是白天、晚上都难见一面的工作狂,学校、课外的各类活动更是鲜见爸爸的身影。
美国耶鲁大学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父亲带大的孩子往往更聪明、智商更高,在学校和社会上也可能取得更大的成功。而父亲角色的弱化和缺失,将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那么,本期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父亲在孩子成长路上的缺位,聆听社会各行各业对缺位父亲的真实心声。
各抒己见
爸爸,放下架子吧
华玥(文案企划)
或许你想和我相处时间多一些,但总被不耐烦的性子打败;你没办法把自己放在低一点的姿态去跟我交谈,那种细腻的陪伴和沟通对于你来说或许是件困难的事。久而久之,当我做了一件让你不那么满意的事或者自己的某个小想法没有得到你的支持时,你心里强有力的控制欲和潜意识里的强迫症会使得跟我的距离越来越远,我心情好时会跟你分享我的喜悦,但我的苦恼你永远听不到,你依然是我心里坚不可摧的力量,但却已经多多少少的错过了我的成长。
陪伴和参与是一件很神圣的事,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难免有迷茫的时候,希望爸爸能给予更多的细腻和耐心,而不是应付。
父爱是无法取代的
陈菁(幼师)
父亲节到了,很多人都沉浸在对父爱的感恩之中。然而细心一点的家长和老师们不难发现:去幼儿园和学校接孩子的、开家长会的、向老师了解孩子情况的、周末陪孩子学特长的鲜有爸爸的身影。
应当说,天下父亲多数都知道父爱的重要,也愿意尽可能多地和孩子亲近。但现在的许多“爸爸们”不但是家里的父亲,还是房奴、是职场上的“玩命角色”,所以,“无奈”的他们只好退而求其次:尽量多给孩子生活费,尽力满足孩子们的物质要求——让精美的玩具和华丽的服饰甚至是金钱代替自己陪伴孩子。可是这样真的就能弥补孩子们缺失的父爱吗?
要知道,父爱是唯一的,是无法取代的!“爸爸们”,无论多忙,请您每周都尽可能抽出两三天时间陪陪孩子,每次不少于40分钟,哪怕只是散散步、聊聊天。
“隐形爸爸”赶快现形吧!
周明韬(媒体从业者)
我是一个5岁孩子的父亲,在儿子的教育问题上,我觉得适度的“缺位”对于培养他的自立意识有一定的意义。比如,平时他摔倒了,我从不伸手,只是给予鼓励,这样他渐渐学会了自己爬起来。
但我的这种“缺位”并不是现在社会上热议的“隐形爸爸”的“缺位”。那种“缺位”是内心责任的缺失造成对孩子成长的漠视。举个例子,我身边有位年轻父亲下班回家后就是打网游,孩子哭了,也不去理会,孩子的一切事情都交给妻子,最后导致年幼的孩子患上了抑郁症。
在孩子的成长路上,爸爸的“隐形”会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性格塑造等方面造成极为负面的影响,严重点说会让孩子成为双亲俱全的“单亲孩子”。所以请“隐形爸爸”们赶快现形吧!
“严父”也要“慈”
苏东文(央企机关干部)
我已年过五旬,二十多年来,我一直是秉承着传统意识里“严父”的观念来教育女儿。说实话,女儿在我“严”的教育和要求下健康长大,并读完了研究生,我很欣慰。可女儿长大后,却常常在很多事情上与我意见不合,甚至发生大的争吵,她常对我说:“你的沟通方式有问题,你不能理解我,没法交流。”
每次和女儿争吵过后,我都很心痛,但我也开始反思:是不是传统教育观念里一味的“威严”给女儿留下了“刻板”“冷峻”的父亲形象,而忽视了现代社会常提的“理解万岁”呢?我一直觉得自己是个称职的父亲,如今,我这个忽视沟通的“严父”也有“缺位”。
我想,在社会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作为父亲,必须突破传统的“严父”意识,学会“慈爱”。平时,多多在思想上主动和儿女交流、沟通,在生活和学习中多鼓励孩子……努力做到“严”和“慈”结合,给儿女一份完整的父爱,营造一个温馨的家庭。
身为人父,别离孩子太远
汪鸿波(学术杂志编辑)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都对孩子智力水平、性格特征、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至关重要影响。同时,父亲与母亲所承担的角色又存在差别。父亲应是孩子生活的保障者、学习兴趣的教育者、好玩伴和孩子心中的偶像、榜样等。
但如今,父亲却把更多的时间、精力投入到工作中,而少有时间陪伴孩子,甚至有些家庭的孩子几天才能与父亲见一次面。父亲的长时间、高频率“离家出走”,导致其理应承担的角色功能、家庭任务逐渐弱化,进而导致孩子的人格发展不健全、童年经历不完整、恋父情结严重、女性性格特征过于突出等。
身为人父,请腾出多一点时间还给你的孩子,发现并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为他们的学习生活树立一个最佳的榜样,多认真倾听他们的内心需求,站在孩子的角度来思考他们的问题,为孩子创造一个完整的成长空间。
酷评
养不教,父之过
熊青(社会心理学讲师)
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思想下,加之对男性的肯定往往更倾向于职业的成功,导致了一些父亲有意无意地忽略对孩子养育过程的参与,认为给孩子和家庭创造了良好的经济环境就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然,《三字经》曰:“养不教,父之过!”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草鞋是船,爸爸是帆”形象地展示了父爱和母爱的差异。父爱是孩子成长的重要动力,刚毅、亲切和威严是父爱的关键词。父亲的言传身教是培养孩子健全人格的重要因素。父亲的示范并不仅是教儿子怎样做男人,对于女孩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心理学家们提出了两性化人格的假说,即兼具男性的独立、勇敢,女性的温柔、敏感性格特征的人,在现今社会中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心理健康潜质。男女的区别是每一种人类文化的基本组织原则。异性父母对儿女交往技能的发展具有特殊作用。并且在间接作用层面上,孩子通过观察父母的互动认识家庭性别角色差异,形成未来的亲密关系中我该怎样做的信念。
家庭中父亲角色的缺位,无论男孩还是女孩,自然会少些对丈夫、父亲角色的感性经验。从孩子健康成长以及未来家庭幸福的角度出发,回来吧,父亲。这种回归不是去家庭扮演“消防队员”或“打人机器”,而是怀着一颗童心,如孩子影子般的姿态去抽时间伴孩子游戏、做事、学习、游历甚至是解决人际关系的冲突。
孩子心声
刘语熙(3岁 幼儿园小班):爸爸不要老看Ipad,爸爸带我去坐摇摇车。
班一一(9岁,小学三年级):六一儿童节时,我在学校表演跳舞,我好想爸爸在台下看我,可是他说要上班没时间,我心里好难过。
陈晓乐(14岁,初中二年级):我很怕爸爸,很少看见他对我笑,平时他也基本上不会主动跟我说什么,我有什么事情也只愿意跟妈妈说。
程子航(16岁,高中一年级):爸爸老是拿他们这代人的观念来压我,不听我的想法,所以现在经常和他吵架,没法沟通。
采写/本报记者苏霓
(以上名字均为化名)
2013-6-16 来源:珠江商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