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为激励学生普遍性发奖状引家长赞弹不一 上周,佛山中小学校陆续举行散学典礼。典礼上,发奖状、颁礼品是同学们最期待的环节。但记者发现,过去只有少数优秀学生才能获得的奖状,如今超过七成的孩子都能获得,奖状名目不一。这让不少家长疑惑:这种奖状是不是跟太公分猪肉差不多?学校这种奖状还有含金量吗?这种奖励是否会让孩子缺乏竞争意识,对其成长不利? 如今一个班上超七成学生都会在学期末领到奖状。 学生获奖后开心合影。 学校:挖掘学生特长多发奖状
近日,记者在多家中小学散学典礼上发现,过去屈指可数的奖状,如今绝大多数孩子探手可取。记者发现这些奖状上的名目已不再局限于以往的三好学生、学习积极分子等“指定优秀项目”,改用突出学生特长的奖项表彰,如各科能手、背诵古诗小能手、阅读小书虫、学业优秀奖、行为规范标兵等。
这样的评比结果也导致了各学校学生期末获奖率比以往大幅提高。惠景小学校长周丽芳告诉记者,在他们学校,基本上一个班上七成学生都可以获奖。除了几个固定奖项之外,许多的奖项都是班主任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设定的,以鼓励学生全面发展。“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快乐,尊重他们成长中所付出的努力。”周丽芳如是解释该校发奖状的初衷。
桂江小学也有相同做法。该校德育处副主任陈晓霞认为:“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只要是积极、健康和向上的闪光点都会受肯定和鼓励。现在的孩子自尊心很强,适当的鼓励很重要。”
而惠景小学和桂江小学的做法在我市中小学中,并非个例。据悉,近年,我市各小学期末奖项评定已经不单单是只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更多的是根据其特长,鼓励多元发展,因此多发奖状鼓励学生的做法在众多中小学中十分常见。
家长:奖状人手一份竞争何在?
记者了解到,对于这种评奖方式,大多数拿到奖状的学生认为不错。有学生表示,拿到奖状后,更知道自己的特长在哪里。但也有部分高年级学生对奖状不再像以前“感冒”。
而学校的这种做法,在家长中更是褒贬不一。家住玫瑰园的黄翠欣最近就对孩子的奖状“淡定”了很多。黄翠欣正在读六年级的儿子海英上周五就拿了一份奖状回家。黄翠欣说,孩子拿了奖状回家后只跟她说了一句,就默默将奖状放进了柜桶,一改过往拿到奖励都会第一时间在她面前“邀功”的行为。黄翠欣觉得有些奇怪,就向儿子打听起来,才知道原来全班同学基本都有奖状。“我们上学的时候觉得拿个奖状很不容易,现在这么多孩子都能拿奖,对于孩子刺激鼓励反倒弱了。”黄翠欣说:“现在的奖状几乎人手一张,那会不会等于没拿呢?”
孩子在深村小学就读的李先生对如今的奖状太泛滥也产生了疑虑:“学校发掘每一个学生的点滴进步并给予奖状鼓励本身无可厚非,但平均主义的人人有奖,如果起不到刺激作用,这样的“安慰”不如不给。”
网友说法正方 学校老师鼓励作用很大
“tingting”:发奖状是为让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优点,营造孩子健康成长的正能量,为他们全面发展提供方向。
“肥盛三宝”:读书只要努力了就应该表扬。
“珠子侠”:我赞同学校的做法。只有感同受差生受到的歧视,才知道表扬的重要性。
反方 获奖太泛滥培养不了大心脏
“Chen_WY非先生”:这种鼓励次数多了,就泛滥了,小孩就会想,努不努力都有奖状。
“老车路遥”:个个都吃糖,从小做了点事就得表扬,以后长大了,没得表扬了,怎么办?
专家点评
多元鼓励是好事
信孚教育集团创办人信力建认为,从以前用惩罚的方式到现在用鼓励的方式来肯定学生的表现,这是教育的进步。学校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给众多学生颁发奖状的做法,既有利于激励学生发扬闪光点,让同学之间互相学习对方的长处,还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尊严。“比如美国的教育,老师们会用心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和进步进行各种形式的赞赏,是有针对性的。”
可多发不可滥发
广东省人民政府督学刘仕森认为,奖状名目可多发而不可滥发。如果学生有不同闪光点,可多发鼓励。如果只是为了人人有奖,才设置了各种名目的奖项就是滥发了。每个奖励都需要实至名归,才有说服力和激励作用。学校要做的就是多几把衡量的尺子,让学生在鼓励中成长,真正成为孩子学习的乐园、成长的沃土而不是降低评奖标准。
刘仕森还建议学校给学生颁奖时,可以不集中在期末统一颁发,让学生误认为学期末得奖是轻而易举理所当然的。部分奖项可以在期中考试、竞赛结束后就颁发,针对实际情况和事件进行鼓励优秀和进步,让同学们明白得奖是与努力分不开的。
来源:佛山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