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食品安全是当今中国的一大痛处。而其中涉及儿童健康的婴幼儿奶粉安全问题,则是食品安全问题的重中之重,国人无不闻之色变。每每听到有关奶粉安全问题的报道,必定“举国”哗然,“全城”关注。
不幸的是,最近又一起婴幼儿奶粉安全问题事件曝光。令人愕然的是,此次事件的主角不是国内乳业,而是洋奶粉企业 — — 新西兰恒天然公司。恒天然本月初对全球发布声明,该公司一条乳粉生产线遭肉毒杆菌污染,自2012年5月以来所生产的约40吨浓缩乳清蛋白原料可能含肉毒杆菌。这些受污染的乳粉供给到包括中国乳企业在内的8家制造商,涉事产品估计达到900吨,相当部分是婴儿奶粉。报道一出,中国迅速对国内涉事产品下达下架召回令,但已有部分早已流入市场并被消费。
8月5日,新西兰恒天然公司在北京千禧大酒店召开新闻发布会,就部分含肉毒杆菌的乳清蛋白粉流入中国进行说明。
洋奶粉也出问题了,而且很可能是大问题,这对“三聚氰胺”事件以来一直崇尚洋奶粉的中国父母来说无疑是平地一声雷。顷刻间,“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是吃不出事来的”的呼声充斥国内,不少家长表示失望至极甚至绝望,更多家长表达了即使再伤心失望也只能忍气吞声的无奈与心酸。
国人眼中的“洋奶粉神坛”为何顷刻间就倒塌?
或许我们应该换另一个角度去看待这个问题。何时何地何人给我们做出过洋奶粉品质的绝对保证宣言?答案是没有。“洋奶粉神坛”的推手其实就是中国的千万父母!
中国人为何”迷信”洋奶粉? 这里面存在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和圣元“激素门”事件击碎了国人对国产乳业品牌的信心。对国产奶粉品牌失去信心的中国父母要寻求替代品,而如今开放的中国市场和强大的消费能力允许中国消费者把目光投向海外奶粉。这些是客观原因。而主观原因是国人崇洋媚外的心理由来已久,加上他们愿意到陌生的环境里“探险”,不在乎价格,并且坚定地想用海外奶粉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保障。这不过是人当心理受到打击时会寻求安慰的一种反应。只是,他们都没有意识到这就像是一场“俄罗斯轮盘”游戏,洋奶粉存在的安全隐患如同左轮手枪里的唯一 一颗子弹。每次中国消费者购买洋奶粉,就是扣动了抢的扳机,直到转到那一颗子弹。
“洋奶粉神坛”不是什么真理或权威,它是我们中国消费者亲手搭建出来的“祭祀台”,因为有5000年迷信底蕴的中国人需要一个“寄托”,而这个“寄托”不存在于国产奶粉身上。
洋奶粉在安全问题上为何也未能幸免?
或许就如同恒天然CEO史毕根斯在发布会上所说的,“这是一个不该发生的设备操作问题,但人在一生中总是难免有失误。”。再怎么严格把控生产质量与安全,也很难完全杜绝人的失误。在[“人”是高铁动车的最大短板] ( http://view.news.qq.com/zt2011/DCZW2/index.htm )中也说到,航天、航空、高铁等高精尖行业发生的事故,总是避免不了人的因素。尽管可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以减少这种失误,但只要涉及到人的因素,就很难完全避免。
虽然恒天然给出这样的回复不免有推卸责任的嫌疑,但是其处理错误的方法值得肯定。
恒天然是独立检测出产品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全球。恒天然通过自我检查得知这一安全隐患,并主动进行信息披露、主动召回产品的做法,大大降低了受污染奶粉进一步扩散的风险。这种敢作敢当,不畏损失的做法,恰恰是我国乳企难以做到的。
洋奶粉“神话”不再,国产奶粉是否能迎来春天?
这次恒天然事件破坏了洋奶粉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面对这一状况,经过几年韬光养晦的国产奶粉,一直渴望的翻身机会似乎就在眼前。
中国有句老话叫“天下乌鸦一般黑”。经商者从来都是为了盈利,每家企业都存在光明与黑暗两面。就恒天然而言,它应该算是一只灰色乌鸦,不像三鹿那般彻底泯灭良心,终不悔改。身陷如此尴尬处境的中国消费者,也只能退而求其次,屈就于灰乌鸦了吧。但这并不代表国产奶粉就没有翻身的日子,国产奶粉翻身的时机确实存在,却并非现在,如今时机尚未成熟。前面提过,以恒天然为代表的洋奶粉企业应对这类问题时诚恳的态度和透明的操作手法是值得肯定的,而这恰恰是国产乳业目前所不具备的。经历过三鹿和圣元事件折磨的中国消费者,对官僚式处理手段已是深恶痛绝。相信国人对国产奶粉的观念在未来相当一段时间里仍很难改变。解铃还须系铃人。
对待奶粉安全问题,中国消费者亟待提高自己的辨析能力。
七月,纽约时报报道了一篇《中国人走遍世界,敢问奶粉在何方》,文章中描述中国之外,中国人正在任何能够买到婴儿奶粉的地方疯狂购买奶粉,导致包括荷兰和新西兰在内的至少六个国家出现了婴儿奶粉短缺。该报道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暂且不评论,但仅从港澳台奶粉热潮中就不难想象中国人满世界寻找奶粉,已成为一个让世界瞩目的现象。
不能不说这是中国消费者的盲目。实际上我们并不能确认海外奶粉一定安全,但中国消费者的这种盲目又是可以理的,因为国产奶粉给国人的印象实在太差了。人们只能从经验角度去看待这一问题,这是中华民族5000来形成的一种根深蒂固的思维模式。其结果就是,他们愿意到陌生的环境里“探险”,不在乎价格,并且坚定地想用海外奶粉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安全保障。因为这是洋奶粉给人一贯的印象。这些都反映出中国消费者盲目到近乎神经质、且脆弱的消费心理。
奶粉安全没有“神坛”, 不存在“奶粉生产过程百分之百不存在任何风险”。 作为消费者,有必要提升自己的专业判断能力,有助于做出正确判断,而不应仅仅依赖于企业、监管机构和媒体。在这方面,中国消费者要走的路还很远。
结语:恒天然事件,给了国人对洋奶粉极度“迷信”一头棒喝,敲醒了中国消费者。但如果以此为契机,使国人把看待食品安全问题提升到理性层面上来,亦不失为一件好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