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小时网_佛山市民生活网

调查显示:青少年的心理问题90%源自家庭

2017-2-15 09:09|原作者: 中国新闻网

  有多少伤害假借爱的名义

  世界上恐怕没有任何一个身份比“父母”更矛盾了:明明是一个职业性很强的工作,但是大多数人却都是未经过培训而直接上岗。也许正是因为这样,这个世界上大约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家庭。即便如此,还是会有人说,天下没有不爱子女的父母,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打着爱的旗号就真的不会带来伤害吗?

  早在2008年,豆瓣上就出现了一个“父母皆祸害”小组,在这个小组中,从50后到90后,很多人都历数了父母对自己带来的伤害。近日,知名博主、心理导师李雪在微博上的一条博文再次引发了网络上关于“父母皆祸害”这一话题讨论的热度,本是世界上最亲密的“生死之交”,为何就成了怒目相对的仇家?亲子之间恨从何来?

  父母只是

  无条件恨你?

  “有的父母总是逮个鸡毛蒜皮的事情反复攻击羞辱孩子,闹得好像天大的事儿一样,因为这样逼疯孩子,把内心的痛苦转嫁到孩子身上,会感受到放松舒爽,跟吸毒成瘾差不多。当孩子被洗脑附体一样开始实施自残自杀行为时,是妈妈达到巅峰快感的时刻,看着孩子掌殴自己、刀割自己,会控制不住嘴角上扬,会心一笑。”

  近日,知名博主、心理导师李雪在微博上的一条博文引发了网络上的激烈讨论,“父母皆祸害”再次“甚嚣尘上”:

  “我妈就这样,我被攻击痛苦时,她脸上从未见过的开心和意气风发,那表情简直可以说是容光焕发,看她那样,我的心就慢慢死了。”

  “小时候在家每天胆战心惊,时不时都能感受到父母拙劣的表演,用自以为冠冕堂皇的理由发泄着对孩子的恶意,我在伤心痛苦之时惊讶地瞥见他们掩饰不住的愉悦。”

  “一遍遍地说有能耐你去死呀,我真的吃了药的时候她似乎很舒畅,转头换一张脸说你要是死了我怎么办,你这是不负责任的,最没能耐的。”

  “有点什么事情就打,考98分都被骂,吃饭打嗝一耳光打过来,夹菜姿势不对也一耳光打过来,自己小时候生活不好非要对我要求严格。”

  ……

  李雪在博文《不是你不够好 父母只是无条件恨你》中写道:“这样的父母,会在孩子自己的事情上,不允许孩子按照自己的感受做事情,打着‘严格要求孩子’的名义,对孩子各种批判控制,让孩子觉得:只要我做我自己,都是错的。自由是不可能的……这样的父母,会在孩子遭遇挫折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支持、需要感受父母的力量和安全感的时候,坚定地给予冷漠和嘲讽打击,让孩子腹背受敌,绝望无助,感觉整个世界充满敌意。”

  李雪认为,无条件恨孩子的父母,他们内心真实所恨的是自己父母,因为在自己的童年,遭遇的就是刺骨寒冷。但是恨父母太离经叛道,很少有人敢直面自己对父母的恨,有的甚至还要美化和过度孝顺父母,于是深藏心底的恨意,必须找到别的出口。恨别人容易被攻击被抛弃,只有恨孩子是安全的:一是孩子无条件爱自己,不会抛弃自己,也没什么反击能力;二是孩子对爱和自由的渴望,会激发出父母内在的痛苦绝望,于是冷漠攻击孩子,让孩子也跟自己一样绝望。当然,这个过程会被合理化为“都是为孩子好”。

  人生第一课

  先学会了恨

  李雪及网友分享的类似极端案例,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温方也曾接触过。

  曾经有一位母亲,插队之前弹一手漂亮的钢琴;40多岁回到北京之后首先为家里添置的大件儿除了一张床就是钢琴了。女儿出生后,这位母亲将自己被时代耽搁的“钢琴家”梦想全部寄托在了孩子身上,明明是手指又短手掌又厚的“钢琴不宜”体质,女儿却从2岁起便被母亲架到了钢琴面前。最终,这个“不学琴就挨打”的女孩在自己12岁时在高压和辱骂面前忍无可忍,当着母亲的面剁下了自己的手指。

  初二男孩利利在父母离婚后随母亲一起生活,父亲再婚后,母亲对丈夫的恨意便全部投射给了自己的儿子。本来该是自己人生中第一个男性榜样的父亲,成了利利妈妈口中十恶不赦的恶棍。在需要父母给予情感支持的青春期里,利利学到的重要一课就是“恨”。一次在爸爸生活费晚给了三天的情况下,利利叫上自己的小伙伴把自己爸爸狠揍了一顿,并把爸爸的新家乱砸一通,面对孩子的冲动行为,利利妈妈心里却是暗自高兴。

  温方说,这样的恨意和伤害通常会伴随孩子的一生。以“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的精神虐杀会让孩子在被虐杀的同时,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才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矫正,这样的孩子在成年后也容易让自己陷入到施受虐的关系当中。

  成年后的自己又该如何回首这种带有阴影和创伤的童年呢?“永远惦记着创伤,那你永远也不会痊愈。”温方说,疗愈的方式因人而异,“你可以通过‘满灌疗法’,一恨到底了也就释然了,也可以利用认知抚慰与过去的自己和解。”其中,重要的一点是要接受这个事实,迈出家庭的小圈子,在社会中找到自己新的成长点。

  以爱之名

  也会造成伤害

  温方介绍,在他多年的中小学生咨询工作中,父母直接出手施害的情况很少,但是在爱中造成伤害的很多。这样的伤害通常伴随一生,会给孩子造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曾经做过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孩子的心理问题有90%是来自家庭,另有9%来自社会,自身心理疾病的人群只占1%。

  “我在家里还不如一条狗呢!”初中男孩辰辰在接受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的帮助时,曾恶狠狠地吐出这么一句话。原来,辰辰的父母是典型的“三句话家长”:吃饭了吗?去写作业!睡觉吧!与家里的爱宠小狗一对比,地位确实有点儿“天差地别”:不管下班回家后多累,爸爸妈妈总要抽出时间带小狗出去放风,对小狗的吃饭、洗澡等生活事宜更别提有多尽心了。反观自己,虽然吃喝不愁,却总觉得“不幸福”。

  温方说,家庭内出现创伤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父母与孩子感觉的“错位”。以辰辰为例,从父母的角度来看,可能是怕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打扰孩子的休息,但是在辰辰眼里就变成了漠视和忽略。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文文身上,文文曾经找到北京市中小学心理咨询中心,哭诉被父母“抛弃”。原来,文文的父母望女成凤,对她进行全方位培养,文文一周需要上14节课的辅导班。在父母看起来是下了血本的培养工程,在文文眼中成了“你们就是不想陪我,所以让辅导班的老师去看着我”的“爱的缺失”。在专家看来,这样的情况如果没有得到及时沟通,就容易让孩子感到自己受到了“精神虐待”。

  “我常说,父母要把孩子当‘人’看,这话乍听上去有点儿夸张,但是实际生活中的确有很多家长不把孩子当‘人’看。”温方说,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常常容易出现两种极端:一种是宠幸至极,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摔了;另一种则是妖魔化,将孩子当成是“讨债鬼”,是上天派来惩罚自己的恶魔。

  而实际上,一个人在是“孩子”的身份之外,首先是一个“人”:出生时是一个自然人,将自然人培养成一个健全的社会人,是家长的培养目标和职责所在。设身处地站在对方角度、蹲下来跟孩子交流、不过度溺爱、不过分严苛是身为父母的重要一课。


路过

雷人

握手

鲜花

鸡蛋

微信公众账号推荐

  • 25小时网
  • 佛山人才网
  • 禅城人社通
  • 点赞佛山
  • 禅城美丽乡村
  • 25小时网抖音
 
返回顶部